关于开展向骆抗先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07.08.2014  20:55

粤卫〔2014〕60号

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卫生计生局(委),部属、省属医药院校附属医院,省中医药局,委直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在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我委现决定开展向骆抗先同志学习的活动。
      骆抗先,男,1931年8月生,1951年9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曾任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和全军传染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先后获评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科技优秀工作者、总后勤部“科技一代名师”,被中央军委授予个人二等功1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荣获新华社首届“中国好医生•卓越贡献奖”,2014年获省委组织部颁发的南粤“七一”纪念奖章。
      从医60年来,骆抗先同志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治学严谨、潜心研究、淡泊名利、情系患者。他在国内最早系统地开展“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研究,率先提出了“无症状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论点,为乙型肝炎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培养了大批乙肝防治人才,先后诊治了乙肝患者数十万人次,在我国乙型肝炎防治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视病人如亲人。为了向更多的群众普及乙肝防治知识,他年过七旬开通乙肝科普博客,八年来访问量达680万人次,受到广大群众最衷心的信任和拥戴。
      骆抗先同志的事迹真实而感人,平凡而伟大,集中体现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当代医务工作者以人为本、止于至善的高尚医德,集中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境界,是“广东医生”精神的杰出代表,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楷模。向骆抗先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刻苦钻研,严谨求实,为捍卫真理矢志不渝的科学精神;学习他情系患者,医德高尚,为人民群众健康殚精竭虑的大医精神;学习他爱才惜才,举贤荐能,为培育人才呕心沥血的人梯精神;学习他信念坚定,执着追求,为乙型肝炎防治事业奋斗不息的奉献精神。
      当前,各地各单位要把开展向骆抗先同志学习的活动,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卫生计生各项重点工作的全力推进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全省卫生计生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足岗位、学习先进,锐意进取、建功立业,为推进广东卫生计生事业科学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骆抗先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省卫生计生委
2014年8月5日

 

附件

一位八旬医学专家的“乙肝梦
——记我国著名肝病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骆抗先教授

      从医60年坚持奋斗在乙肝防治第一线,救治了数十万患者;75岁高龄却“”起了博客,专门进行乙肝的科普介绍,点击率高达680多万次----我国著名肝病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一级教授,现年83岁的骆抗先把摘掉中国“乙肝大国”的帽子作为自己的梦想,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在乙型肝炎防治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他曾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评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科技优秀工作者,被中央军委授予个人二等功1次。2013年荣获新华社首届“中国好医生•卓越贡献奖”,2014年获省委组织部颁发的南粤“七一”纪念奖章。
      执着追求,潜心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慢性乙肝治疗新理念
      我国是乙肝大国,约有10%的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看到很多乙肝病人求医的急切心情,当时刚毕业分配到传染科的骆抗先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乙肝的防治方面有所作为。几十年来,不管工作环境、身份地位如何变化,他始终坚持在乙型肝炎防治领域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用自己的行动深刻诠释了执着、不悔的梦想。
      他在国内率先系统开展了“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的研究,否定了传统的“乙型肝炎病毒健康携带”观点,提出了“无症状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新论点,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了攻克乙型肝炎防治的难关,他不辞艰辛,带领助手跋山涉水,走村串巷,足迹遍及藏、蒙、瑶、维吾尔、黎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抽样检测,取得了我国少数民族“高威胁人群”乙肝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他将分子生物技术引入肝炎研究领域,系统地开展了“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研究,发现了中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感染者的病毒变异,并在国内率先进行了病毒性肝炎细胞凋亡的发病学意义研究,把我国乙型肝炎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他主持的《慢性乙型肝炎无症状携带者流行学、分子病理学和分子病毒学研究》课题于199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等一批高水平研究项目,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为给乙肝患者提供循证防治策略,骆抗先结合自己临床工作实际,历时3年,独立完成了125万字的专著《乙型肝炎基础与临床》。初稿完成后,又历经4年反复征求国内著名的肝病专家的意见,不断地增删修改。1997年正式出版后,骆教授坚持每5年对书中涉及的数据和方法亲自修订一次,每次修订时要重写约60%的内容,为此,他还自学并修改了书中的统计表和插图。这样庞大艰巨的工程单靠一个老人来独立完成,其艰辛程度是难以想象的。但也正是因为他的执着追求,迎难而上,使得该书被传染专业从医人员奉为“红宝书”,成为他们办公桌上不可或缺的“乙肝字典”。
      医术精湛,倾情服务,营造和谐动人的医患关系
      骆教授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病人关爱有加,对治疗费用精抠细算,从医几十年来,他从未与患者发生一次矛盾或一件不愉快的事,深受广大患者的尊敬和爱戴。
      骆教授坚持每周三次出诊,并规定自己每次出诊必须提前半小时到诊室,看完全部挂号病人后才下班。慕名找骆教授看病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为了不让患者们白跑一趟,他总是延长自己的下班时间,本该中午十二点结束的门诊常常到下午两点才结束,全然不理会助手的提醒和家人的催促。每看完一个病人,他都会起身将病人送出诊室,然后站在诊室门口招呼下一个病人,以此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平缓一下大家等待时焦急的情绪。前来就诊的患者常常被白发苍苍的骆教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看到骆教授不能按时下班,一些患者会悄悄地为骆教授送去一瓶矿泉水、一个苹果、一份盒饭,而他候诊区也总是求医者最多、就诊秩序最好的,大家都像会见一位老朋友一样等待与骆教授的会面,这成为了门诊区一道独特的风景。
      骆老对病人的关心无微不至。诊疗过程中,他不仅关注病人的病情和心理,还经常关切地询问病人食宿、交通等各方面的花费,并多次在病人最需要的时候倾囊相助。他说,乙肝是慢性病,有时候认真的倾听和真诚的鼓励,对他们战胜疾病非常重要,这也是他独特的“爱心处方”。一名在东莞打工的小伙子患有乙肝,工友和亲戚的歧视和疏远,使他有了轻生的念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了骆教授的介绍后慕名来到医院找他看病。骆老认真倾听了小伙子20多分钟的倾诉,对他的病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打消了他的疑虑,在骆教授的鼓励和开导下,小伙子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积极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减少病患不必要的治疗费用方面,骆抗先则出乎寻常地“”。他制定的诊疗方案会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没有一张大处方、大检查单。对家境贫穷的患者,骆教授会告诉他们复诊时不要挂专家号,挂个普通的医生号就行。他说,乙肝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合理、经济的治疗方案,会给家庭和国家节省大量的经济支出和资源。他就是这样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挑选对病人简单有效的方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就了“病人心中最可敬可爱的老人”。
      治学严谨,言传身教,培养了大批优秀乙肝防治专家
      骆抗先始终固守“科学掺不得半点水分”的信条,本着对患者负责、对科学负责的态度,认认真真做学问,踏踏实实搞科研。1996年底,某军事学校700多名学生转氨酶不明原因地增高,疫情面达61%。身为全军传染病专业组组长的骆抗先奉命到达疫区后,便一头扎进调研中,亲力亲为同当地防疫人员一起做好疫情控制工作。是食物和农药中毒?驻地有外训基地,会不会是西方病种传播?或因为附近放射源的泄漏?然而,通过查看病人的血清和粪便样本,调查和检测现场的有机物,这些假设被一个个推翻,接着甲肝、乙肝、丙肝等肝炎也一个个被否定。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骆抗先还在一边收集病人的大便和血清标本,一边在病区照看着他的病人。回到广州后,骆抗先组织攻关小组,用一年多的时间,经历了无数次动物实验和分子病毒学实验,终于鉴定出一种新的病毒基因组成段,这是继甲型和戊型肝炎后发现的世界上第三种经胃肠传播的肝炎病毒,为进一步确定其病毒肝炎归属、研究临床表现和探索预防方法开辟了新的途径。
      学生印象中的骆教授,做事认真,原则性很强。他的学生孙剑教授动情地说,为防止一些厂家利用他的影响做广告、搞推销,他从不参加药厂或医药公司组织的“鉴定会”或“新闻发布会”,还经常以一个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及时披露了一些药厂对乙肝治疗药物的不实宣传。
      他胸怀坦荡,甘当铺路石,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为了鼓励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他让名利、让机会、让经费,想方设法为学生的学习研究创造条件。他看到现任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的学生侯金林勤奋好学,毫不犹豫地提供经费支持他出国深造。在恩师的熏陶影响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侯金林主任先后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军队学习成才标兵等荣誉,并当选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
      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待学生就像慈父一般。虽然在专业领域上骆抗先教授已成大家,然而他每天都坚持看文献、找资料,了解专业的最新进展。面对学生疑惑的表情,他总是说:学习是无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他对学生从来不会说“你应该怎样做”,而是循循善诱,教导学生如何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和发现,启迪学生在思考中领悟做学问的真谛。
      60余载春风化雨,半个多世纪桃李满园。从事医学教育以来,他先后培养了7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之后,仍然淡薄名利,不骄不躁。1998年他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科技一代名师”,2000年被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全军院校读书育人优秀教员”,2001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淡薄名利,忘我投入,古稀之年投身乙肝科普事业
      骆抗先不仅是业界备受景仰的严谨乙肝专家,更是粉丝们心中严谨的“乙肝博主”。2006年,75岁的他在自己的追梦道路上另辟蹊径,决定在网络上开展公益的科普宣传活动。家人和学生为他的健康着想,劝他好好休养,不要太累。骆抗先却觉得这是让更多人了解乙肝基本常识、实现自己梦想难得的平台。连手机短信都不会发、拼音也没学过的骆抗先,就此开始从零开始学习网络知识。在热心患者和年轻同事的帮助下,他在新浪网开通了“骆抗先的乙肝频道”博客,开始了利用网络传播乙肝科普知识并帮助患者的新工作。
      他不会标准普通话,用不了拼音输入法,只能用家里安装有自然码的旧式电脑写文章,导致他每写一篇博文都要花上3、4个小时。为了写好博客,骆抗先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工作,每天工作都不少于10小时。为免贻误众多患者的健康,他每次写好一篇博文,总是要先放一到两周,厘清其中的观点有无谬误、文字是否准确易懂才正式发布。他的理念是做科普必须知道患者最关注什么,只有继续看门诊才能保证博客内容符合实际需求;做科普必须与时俱进,不能脱离国际学术界主流观点,只有不断学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再版他的专业著作才能保证博客内容准确无误。
      开通博客、投身乙肝科普事业8年来,骆教授坚持每周更新文章和回复患者提问,共撰写博文280多篇,回复留言12000多条,累计约百万字。为了让不上网的患者也能获得乙肝疾病常识,骆老曾先后3次将博文集结出书,成为互联网史上难得一见的高龄博客著书人。这个没有任何个人介绍的普通博客在网上非常受欢迎,目前累计访问量已达680多万,网友留言19300多人次,至少10万名患者在这里获得帮助,成为乙肝患者群体最喜爱的网络家园。
      在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是一位83岁老人难以言表的艰辛:因为眼睛不好,白内障越发严重,再加上不熟悉电脑,大量的科普写作和网友问题回复,带来的是数倍于出门诊的工作量。但他深深感受到患者很需要权威医生在网上传播科普知识,于是决定坚持把博客写下去。
      利用业余时间写博客、回答网友提问却没有一分钱的收益,同时还需要博主富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这份在别人看来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骆教授却乐在其中,他说:“我一辈子做的事就是给乙肝病人好好地看病,可是我在门诊一个上午只能看十二、三位患者,如果通过网络能使数十万人知道乙肝病需要长期治疗、定期检查转氨酶对观察病情最重要,其社会效益远非诊治几位患者可以比拟。如果能多百十万患者知道抗病毒治疗无可替代,当人生走向终点时我才会感到不虚此生”。
      骆抗先载誉一生,面对各种荣誉却非常谦虚,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医生应尽的本职工作”。但对于“乙肝梦”,他却异常地热情和执着,他说:“只要是有益于提高我国乙肝防治水平的工作,我会毫无怨言地做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