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纳客为公租房加温

31.07.2015  02:05

本报报道,东莞市区最大的公租房项目雅园新村29日举行降租后的首批选房仪式,然而44户(人)选房者中却没有一名外来工。记者了解到,设计总户数4825户的雅园新村,目前仅有745户入住,其中外来工寥寥无几。雅园新村遇冷再成定局。

4825户的设计,来了44户选房者,占比不到百分之一。从廉租时代到公租时代,面向的群体是越来越大,但冷淡依旧,民众甚至连围观的兴趣都没有,这真令相关部门尴尬无比。

当然,公租房项目的遇冷,不是东莞独有,而是全国普遍现象。在反思检讨项目的同时,更为迫切的是如何消化现有存量。公租房在装修成本上要高过廉租房,大量闲置公租房,意味着巨大的公共资源浪费,甚至带来了对公租房制度的怀疑。

东莞公租房出租遇冷,但不妨碍东莞其他公租房项目的火热建设。显然,现在的问题不是如何保障开工率,而是如何保障入住率。这就必须弄明白民众何以对这些公租房冷面以对,因此对雅园新村的探讨就有了标本性意义。

作为廉租房的雅园新村,距离“村民”求生之地过于遥远。这儿远离了吸纳大量人口就业的商业、工业区,孤悬于城外,不论往哪个方向赶半小时路,都难以寻到就业机遇。更为麻烦的是,这儿稀薄的公交资源,导致村民们离村固然不易,回村亦近乎撞大运。从这一点来看,即使继续降低租住门槛,也很难找到这么多愿意天未亮就出发、披星戴月才归来的租客。

这里暴露的是选址、硬件配套问题,不过价格问题也无法忽视。事实上,按官方口径,公租房价格可能降到12元一平方米的标准,但这也很难与城中村房及农民房竞争。对低收入群体来说,价格痛感更灵敏。

因此,解决当前公租房使用遇冷问题,除了降低门槛,还要在市政配套、价格标准上做点功课。而要长期解决公租房问题,则先要改变观念,充分理解公租房首先是定位于服务夹心层,其次是调节住房需求、完善住房供应结构、促进住房市场发展的一种手段。

公租房不是福利房,无须过多的条框限制,而且,公租房的租金也是基本上趋近市场化标准了。对于那些有意向也有办法解决交通制约一族的人,应大开方便之门。让太多的房子闲置,其实就是默认国有资产的流失。房子不能收回基本的租金,不能交纳物业管理费用,则意味着政府还要承担这部分资金。

鼓励入住公租房,要穷尽便民措施,创新交费方式。东莞允许提取公积金交房租,但流程过于复杂,令许多人望而生畏。如果直接能捆绑公积金存折交纳房租物业费用,则必然会获得大批夹心层群众的青睐。

公租房要出租出去才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鼓励夹心层率先入住,则住房需求能被合理分流,房价过高的痛感也就没那么强烈,社会也必然多几分和谐,少一些抱怨。如此,公租房才能达到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