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进入第二年的“幸运儿”们
异地高考进入第二年的“幸运儿”们
专家表示,井喷期应出现在3年以后,高考改革仍有空间
从2008年有人大代表提议,到2010年启动部分省份试点,再到2012年国务院下发“动员令”,异地高考的推进过程备受瞩目。
继异地高考去年“破冰”后,今年全国大范围拉开了异地高考大幕:共有28个省份启动实施,比去年增加了16个,5.6万名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参加了高考,同比增长近12倍。
尽管数字的增长使不少人认为异地高考政策“冰点后回暖”,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首次实施的省份依然报名者寥,“幸运儿”仍然低于预期。在广东,全省232名异地生奔赴高考考场(另有535人参加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大专班考试,以中考成绩录取),相比76.5万人的高考大军来说,占万分之三。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政策实施为何没有预想中的“火爆”?各地高低有别的限定规则会不会进一步放宽?未来参加异地高考的考生存在怎样的增长量?不断探索的高考改革下一步剑指何方?
●南方日报记者 谢苗枫 毕嘉琪 实习生 陈之泽 陈琰
在成长的地方圆梦
与陆迁、陈露一样,今年全国28个省份共5.6万名踌躇满志的少年踏上了家乡之外的高考考场。他们的父母离乡别家闯荡大江南北,而他们却得益于异地高考政策逐步实施,在成长的地方,在父母的身边,一圆自己的大学梦
“感觉(考得)还行”,8日离开高考考场,17岁的陆迁(化名)兴高采烈地说:“想报广东科技学院,专业再看看”。
这在一年前,她还有点不敢想象,“以为自己要回老家或者在这里读成人高考了”。
陆迁的父亲2002年来到东莞,在沙田镇一家建筑材料制品公司工作。当时公司与他签订了劳动合同,并为他缴交了社保,相继办理了暂住证、居住证。
“拼搏之后还是想一家人团聚,而且孩子大了,放在老家也不好”,于是,陆迁的父母2011年把在四川广元老家念完初中的她接到了东莞,让她就读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
“我们一直都有个本科梦,所以孩子越大就越发愁,回老家考试怕跟不上,中学毕业就工作,又不甘心”,陆迁父亲说,直到去年女儿回家说广东异地高考有望放开,他们才开始准备相关的材料。
2012年12月2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广东从2013年开始分步实施随迁子女就地升学考试。其中,随迁子女在广东参加高考(即,异地高考)的工作分三步实施。
根据该《通知》,今年,经县(市、区)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在广东省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按国家规定在广东省参加社会保险累计3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具有广东省中职学校3年完整学籍的,可在广东省报名参加高等职业学院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招生考试,并可与广东省户籍考生同等录取。
虽然只是打开了“中职升高职”的切口,但消息传出后,许多在读中职的省外户籍学生都异常振奋,着手准备各种材料。
“社保、居住证、劳动合同、中职学校3年完整学籍这些资料都齐全。”陆迁父亲说,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哪怕是原本只有口头协议的租房问题,房东也好心地把租赁合同给补上了。
但没想到,父母搬家时遗失的结婚证差点让陆迁与“异地高考”擦肩而过。
“孩子的户口是跟着妈妈的,我和她妈妈又不在同一本户口本上,但结婚证丢了,申请部门需要证明我是孩子的父亲,不然所有材料都废了。”陆迁父亲有点“后怕”地说,最后他们在老家开婚姻关系证明,申请终于通过,“差点连亲子鉴定都想去做了!”
2014年6月7日,四川籍的陆迁顺利在广东参加了高考,而广东籍的陈露(化名)也在同一时间,揣着准考证在四川的高考考场上认真作答。
1988年,陈露父母举家从广东揭阳迁到四川成都做文具用品生意。那时,陈露4岁,是家里的“老二”,如今溜一口流利的成都话,对于潮汕方言能听不会说。
“虽然从幼儿园就在成都念书到现在,但户口还是在广东老家,如果参加高考就必须得回去。”陈露父亲说,从女儿准备读高中开始,他们一直琢磨转学回老家的事情,“但毕竟不容易办”,只好先在成都八中读高中,边读边想办法。
眼瞅着身边的老乡不断把孩子“办回去”,陈露父母越来越焦虑:“孩子这边读书成绩还可以,回去不同的教材适应不了”,“等吧,又怕赶不上政策,把孩子给耽误了”……
转机同样发生在2012年底。
2012年12月31日,四川省颁布《四川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实施方案》,规定父母在四川有合法稳定的职业和住所(含租赁),在父母就业和居住地具有高中阶段学籍和3年完整学习经历且符合普通高考其它报名条件的学生,可在四川参加高考。该政策从2014年实施。
陈露刚好赶上2014年高中毕业。陈露一家焦灼了好几年的心终于放下,甚至觉得“太幸运”。“成都的广东朋友圈中,我的女儿是第一个在这里异地高考的。”
8日下午,心仪四川大学的陈露笑着走出考场,挽着父母的手,一家人已经嚷嚷着晚上吃火锅,庆祝人生关键的一页,又翻过去。
与陆迁、陈露一样,今年全国28个省份共5.6万名踌躇满志的少年踏上了家乡之外的高考考场。他们的父母离乡别家闯荡大江南北,而他们却得益于异地高考政策逐步实施,在成长的地方,在父母的身边,一圆自己的大学梦。
破冰路上的博弈
记者观察各地的异地高考政策实施情况发现,各地政策的门槛有高有低,报考条件、推进方式和政策的时间表也不尽一致;与此同时,部分省市的“幸运儿”数量也与民众预期有一定差距
牵一发而动全身。
5.6万名“幸运儿”的背后,是举国上下对“异地高考”的深思研判。
由于流动人口数量庞大,特别是对流入地的承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量,因此,“异地高考”的问题自2008年有人大代表提出后,到2010年启动部分省份试点,再到2012年国务院下发“动员令”,一直是个备受瞩目、极其敏感的焦点话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
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发改委、公安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在因地制宜的方针指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在2012年年底前出台。2013年,12个省份共安排4440名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异地高考这项惠民政策首年意外“遇冷”,很多专家将原因归咎于政策发布不够及时,相应手续仍较复杂。
今年,异地高考实施地区继续增加。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今年共有28个省份启动异地高考,5.6万名考生在居住地参加了考试,比去年增加了11倍多。今年也被视为异地高考政策普遍落地的关键一年。
记者观察各地的异地高考政策实施情况发现,各地政策的门槛有高有低,报考条件、推进方式和政策的时间表也不尽一致;与此同时,部分省市的“幸运儿”数量也与民众预期有一定差距。
数据统计显示,北京、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就读学生中,随迁子女占比均超过40%;在广东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更是居全国之首,中小学平均每个年级就有20万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但在今年参加异地高考的考生中,北京仅有121名异地生符合条件,114名最终决定在京报考;在广东,则有232名符合政策的外省中职考生参加高考,占全省高考大军的万分之三。
为什么与人们的预期有点差距?
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介绍,今年广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报考高职的人数是767人,其中报考高职(3+)证书考试的人数是232人,参加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大专班考试的是535人(以中考成绩录取)。
对于报考人数少的现象,黄友文说,政策的利好有一个滞后期,“因为初中有三年周期,很多随迁子女在政策出台以前已经回到原籍参加高考了,留下来的人数不多,真正异地高考报名人数的井喷期应该出现在3年以后”。
此外,他还介绍,今年部分申报学生最终无法通过申请的主要原因是居住证问题,其次是社保问题。
不少受访的应届毕业生及地市中职院校也佐证了黄友文的说法,“合法稳定住所”是不少学生报名的拦路虎。今年在东莞顺利参加异地高考的学生周思彤说:“报名不成功的同学,大多被卡在3年居住证上”。“要满足这一条件,家长必须有房产证或者房屋租赁合同”,东莞某中职学校负责人无奈地说,“很多新莞人虽然在东莞租有房子,也有租赁合同,但没有到东莞市相关部门备案”。
“由此,也给后来家长提个醒,要充分了解政策要求,提前做准备。”黄友文说。
对于外界不少人诟病的北上广等地异地高考政策设定门槛过高,逐步放开步子过慢,导致这些随迁子女基数庞大的省市反而受惠人少的问题,许多专家却认为这是一个可以理解且须谨慎审视、稳妥推进的问题。
以广东为例。广东是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大省,目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达到365.4万人,其中外省户籍188.1万人,占全国的1/6,不但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而且每年增加20多万人。广东高考生源持续增长,从2000年的10万余人猛增至今年的76.5万,未来几年还将持续增长。
据广东省人大代表、广雅中学校长叶丽琳统计,如果全面放开政策,仅广州市而言,要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义务阶段教育,一共要建340所小学和初中。
“解决这个问题的着眼点既要照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随迁地的高考需求问题,也要考虑到地方的实际承载能力”,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李玉忠认为,在政策制定上注意分类型、分层次、分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是值得肯定和支持的。
省民盟常委、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李盛兵也认为,广东的异地高考先放开中职,是出于省情考虑。广东流动人口多,如果全部放开,压力会很大,包括高中阶段新增学位、土地、师资等都需同步解决,“第一年推行,达到门槛的人可能会比较少,随着宣传普及,未来肯定会增多”。
据了解,去年广东异地中考中录取了3万人,适逢2016年广东全面放开异地高考,这批学生都将在广东省内参加高考。同时,随着广东高中阶段教育普及逐年升高,预计未来几年,参加广东异地高考的考生数会继续增加。
改革任务仍然艰巨
不少专家指出,异地高考不是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资源配置、人口政策、户籍管理、社会管理、财政体制和教育体制等诸多因素,国家层面应统揽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调研和可行性论证,通盘考虑,制定相关举措
异地高考,被认为是近年来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一大举措。
“有条件的话,离乡背井的人都想把孩子带在身边陪伴他们成长。”全国人大代表朱雪芹是位农民工代表,她说,异地高考带给更多家庭希望,这也是社会公平的方向。
然而,一旦打破户籍限制,又可能带来“高考移民”等新的不公。
如何实现异地高考的惠民性和防止“高考移民”的平衡?解决这一矛盾,给30多年来不断探索的高考改革提出了新的命题。
“目前高考实行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由于高考录取指标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开放异地高考,将使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成为‘教育洼地’。”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从长远来看,要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必须深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打破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实现考试和招生相对分离,让大学自主招生。
他建议,超大城市要平衡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的矛盾,不适合简单采取放开报考条件的方式,但可以探索建立“统一测试+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招生体系。即,所有学生可不分户籍选择参加自主招生统一测试,学校结合统一测试成绩、考生中学成绩、考生所在地区教育因素综合评价,进行录取。
一些专家也坦承,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前提下,仅允许学生就地考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然而,要改变目前高校招生计划按省分配的现状很难,但异地高考落地所带来的情况反馈也是一个机遇,有助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学校自主招生等问题统筹考虑,逐步推进高考改革。
据了解,全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标准已经有了技术支撑的可能。去年秋季开学,全国首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启动实施,配套启动的电子学籍系统也在当年内实现全国联网。
“通过‘一生一号’来跟踪每个学生的求学情况,可以保障每个学生公平求学权利。”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说。
根据2013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目前中国流动人口已达2.36亿,与上一代相比,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外出年龄更轻,流动距离更长,流动原因更趋多元,也更青睐大城市。在有意愿落户城市的新生代流动人口中超过七成希望落户大城市。
因此,除了高考改革外,不少专家指出,异地高考不是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资源配置、人口政策、户籍管理、社会管理、财政体制和教育体制等诸多因素,国家层面应统揽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调研和可行性论证,通盘考虑,制定相关举措。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金忠明说,放开异地高考是大势所趋,但现阶段方案必须既顺应进城务工人员对子女教育这一重要公共服务的强烈需求,又要考虑到城市承载力,考虑到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客观现实,体现权利和义务的相互统一。
广东省政府参事、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高凌飚在广东拟定异地高考政策前就表示,允许随迁子女参加当地高考这件事不仅仅是教育体制内部的问题,还涉及户籍管理、社会治安、税务分配、教育投资、人事编制等等许多方面。所有这些方面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保证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尽快建立公平合理的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异地高考去年首次实施“遇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葛新斌建议,应健全中央、省级、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之间公平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以减轻流入地政府过重的财政负担,把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而这项工作必须由中央政府完成。
此外,李盛兵认为,政府应坚持两条腿走路,即政府投入和社会办学并举,给民办学校提供政策优惠,让其发挥重要的补充和协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