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北大上技校”只关乎个人兴趣
话题缘起:1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原是北大高材生的周浩,因对在北大所学专业生命科学不感兴趣,而更喜欢操作性强的技术性学科,于是放弃北大转入北京一所技校学习数控技术。周浩的选择引起热议。
■ 岳 乾
放弃北大而转入技校学习技术,在当下的教育环境及教育生态中,确实比较典型,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以及当前技术教育中的一些困境。然而,周浩此举的初衷是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如果将这一仅仅关乎个人兴趣的事件推衍到对于教育机制的解读上,引申到对于普通高等教育与技术教育的优劣的评判上,有害无益。
类似周浩事件绝非孤例。近年来,或有名校毕业生放弃高薪去卖煎饼,或有名校毕业生回技校重新学习“镀金”,或有名校毕业生就业不如技校生等。此类报道往往引起舆论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各界对于高校教育体制以及教育方式的各种解读。甚至有人以之为例,片面推崇职业技术教育,否定普通高等教育;片面强调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否定基础学科通才型知识精英教育;片面强化人才培养的职业实用性与市场适应性,而忽略教育本身的目的及意义。
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固然是专业知识的传递与技术的习得,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力;但另一方面也是人格的塑造与人性的发展,培养健康的“社会人”。所以科学的教育不仅仅在于技工知识及技能的传授,更在于人文精神的养成、公民德性的塑造、思考与学习能力的习得、协作能力的培育等等。这些目的可能需要更基础也更深层次的教育方式与内容,绝非表面性的职业技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能实现的。
诚然,受“一考定终身”的高招制度影响,我们社会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招生、教育、就业制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高校毕业生确实存在市场与职业适应性较低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便。但这并非不正常,事实上,在正常的社会中,职业技能与操作技术更需要在职业与具体的工作中习得,而非主要在高等教育中授予。希望高等教育解决职业技能与操作技术的问题,直接为市场培养合格的劳动力,以市场适应性与职业熟练度来衡量基础教育的成功与否,这是一种将人当做“工具”、而非“目的”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短视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