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儿”赵本山:走到时代的晚上
赵本山是时代的“弄潮儿”。作为“民间艺人”,他一直力图紧贴时代的脉搏,在不逾越雷池敏感带的安全范围之内穷尽一切方式制造笑料,却不得不面对“低俗化”的审判;作为公司老板,他既创造了文化产业的商业奇迹,又因其规模之大、与政治过从甚密而埋下了重重威胁。赵本山充满乡土特色的中国式生存智慧,令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平衡艺术与商业、政治的关系,也使他在当今时代的洪流里身不由己。
一个国家的审美
如果要将赵本山在春晚小品舞台发光发热的二十二年进行粗略的划分,那么他的前八年可以大致地看作是他对春晚平台和全国观众接受程度的一次漫长的探索。从90年《相亲》中那个为儿子找对象却发现自己找回年轻时期差点喜结连理的旧情人的徐老蔫,到91年《小九老乐》里面那个在外表现大男子汉在家却畏妻如畏虎的老乐,再到92年《我想有个家》中形象年轻精神、赴电视台录制电视征婚广告寻求再婚的青年男子赵英俊,我们看到的是赵本山对中国都市爱情轻喜剧题材的偏好与喜爱。这个方向的选择使得他俘获了都市生活的各个年龄段男女观众由相似感情生活体验中产生的强烈共鸣,并且反映了90年代初期一些青年人对未来和人生选择的矛盾处境,就如《我想有个家》中的征婚男子赵英俊因貌美的妻子选择出国生活而无奈被迫离婚的窘迫遭遇。
连续三年重复的相似题材使得赵本山在93年的春晚小品中寻求了一个新的突破口,那就是开始了他从小人物的遭遇中紧紧把握大时代脉搏和节奏的新题材。在93年的小品《老拜年》中,他以一个被时代潮流抛弃的传统二人转老艺人为主角,演绎了一个老艺人为寻找新出路而拉下面子去向以前自己收下的徒弟拜年的故事,从中我们体味出老艺人面对过往和当今的艺术生涯起伏落差的苦涩以及对传统艺术凋零没落的可惜可叹。虽然赵本山在小品结束之处为观众呈现了老艺人终于因为二人转向国外进行艺术交流而重新受到起用的大团圆结局,但是他却没有给观众提供一个逐渐衰落的传统艺术的新出路。
略过因故缺席春晚的94年,赵本山透过95年的春晚小品《牛大叔”提干”》将范伟带入了观众的视野,为之后二人的合作埋下了伏笔。从95年到97年连续三年的三个小品《牛大叔”提干”》《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共同为我们展现出农村与城市生活碰撞的新图景,在农村与城市商业经营方式、经济交融、以及审美和视野的差异等方面侧面展示了中国在农村城市化的缩影。在这三部小品,特别是最后一部《红高粱模特队》里面,赵本山与时代主旋律紧靠、对政策精神把握的尝试和努力可见一斑。
98年的《拜年》是赵氏春晚小品成熟的标志。饰演在乡里养鳖大户两口子的赵本山和高秀敏与出演刚从乡长晋升为县长的范伟对手戏,从此确立了春晚小品的赵高范铁三角,并且有了后来的《卖拐》三部曲。《拜年》里面高秀敏的对白为我们展现了那个年代中国乡县官场与百姓关系的缩影:一方面“小米饭把你养大,胡子里长满故事”饱含着百姓对土生土长地方官员倾听底下声音的期待,另一方面“戴高乐”的打诨和“把王八捞出来挨个放血”的现实迫使人面对地方官员哈腰点头的无奈。其实地方老百姓所期待的不过是如范伟所饰演角色那样不谋私利而敞开倾听大门的乡长、县长。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