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坊式国学班遍地开花:质量堪忧收费不含糊
新华网北京6月25日电 (记者王晓洁 丁静)9岁女孩童童在北京农村国学班被虐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也揭开了国学班乱象的冰山一角。
今年春节前,河北保定女孩童童被母亲送到北京顺义农村去读免费的“女德国学班”,不料却遭“国学班老师”张红霞令人发指的虐待——针扎指甲、揪头发撞墙、踩断锁骨……童童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目前犯罪嫌疑人张红霞已被刑拘。
据了解,童童的母亲在没有实地考察国学班的情况下,就将女儿交给了张红霞。而在中国,送孩子学国学的父母不在少数。
记者经调查发现,“国学”是当下教育培训市场炙手可热的概念,“作坊”式国学班遍地开花,大多游离于监管视野,缺乏办学资质、教育质量堪忧。
近日,记者走进了号称“国学村”的北京市昌平区香堂村。这里街道宽敞,别墅错落有致,看不到国学班的招牌。村口小卖部老板娘告诉记者,这里至少有20个国学班,“不认识人的话不好找”,不少家长不远千里带着孩子前来求教。
国学班教授的内容五花八门,教学形式也十分多样:有周末开课的,也有全日制“私塾”式的;有只教中文的,也有中英文双语教育的;有只教经文的,也有教授八段锦、古琴的。但是,这些国学班大多具有“黑色产业”的几个共同特征——无照办学、师资业余、敛财意图明显。
根据规定,教育培训机构应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获得办学资格证,再由工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然而在“国学村”,不少机构未经注册,便开展教学活动。
位于顺义区的“三畏书院国学班”组织者黄先生直言无办学资质。“就是在教自家孩子时想普及国学文化”;“太和文思国际经文(儿童)书院”名誉院长刘兆基也表示,自己办的是教育咨询机构,不需要向教育部门申请资格证。“九龙树国学馆”的朱先生则坦言,由于最近村里查得紧,九龙树国学馆已不在京招收长期生,只办短期的夏令营。
虽无照教学,但收费却毫不含糊。刘兆基表示,太和文思的国学班收费是每月7500元,随着未来教育资源的完善,收费将提高到1.5万元。
为了招收更多的学生,国学班打出各种招牌。承诺学生学成后当老师就是一种招生伎俩。北京昌平区的普贤书院就在官方博客写道:“培训目的:为本机构和社会各界培养输送国学师资,成绩优异者可以留在本机构就业或者推荐给其他机构”。
事实上,这些国学班的师资基本都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教育。朱先生表示,九龙树的老师都是“长期学习传统文化的”“跟着馆长学习了多年经典”。博古少儿国学培训班的老师常华说,自己和培训机构的老师大多是自学国学,学校就她一位老师,18门课程都由她上。
中国“国学热”其实由来已久。早在1992年,北京大学就成立了国学研究院;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一些媒体也纷纷开设“国学”专版、“国学讲堂”。
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楼宇烈看来,国学热是公众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笼统地讲,中国传统文化都可称为国学,但是,变了味的国学培训却玷污了文化,“一些人打着国学的旗号,做损害国学的事情,脱离了文化本身的内涵。”
为什么劣质的国学班却可以吸引如潮的学生?专家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希望从国学文化中找到精神家园,还有家长认为公办教育体系满足不了孩子学习国学的需求,便“饥不择食”地投奔形形色色的国学班。
对于国学培训乱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教授刘卫兵建议,相关部门应设立国学培训的资质和师资门槛并加强监管。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应是国民教育的应有之义,建议增加义务教育中的国学内容。
楼宇烈表示,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然要找到自己民族的精神家园,在此基础上建立深厚的文化自信。他建议,社会应鼓励企业家、地方政府创办一些公益性的文化传播机构,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