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声:寻找“得民心”的发展之路
更重要的是学习人家的独创精神,在技术中进步,敢为人先。否则,将永远落在别人后面
新春,一次偶然机会,飞越岭南,到达闻名古今的揭阳。一位同行者对这里有过报道,在他的引荐下,有幸听到揭阳市市长陈东讲述上北京、赴欧洲找寻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之路的曲折经历。揭阳建设困难之处在于,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污染严重。三条河,一条成了死河,一条也快死了一半。要发展,必须治污染。市内“中德金属生态城”的建设,正在解决这个难题。
这里有一句响亮的口号:“我们绝不会为了短期利益出卖未来。”揭阳,是地级市,有一中小城市群。制造业是城市的经济基础,小企业居多。全市从事金属产品制造的企业有7600多家,40万从业人员。转型,不宜用关闭企业、工人失业的办法。治污,让企业走上技术进步之路,成为市委领导工作的首选目标。揭阳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德国中小企业合作,走出一条新路。中德金属生态城的开工建设,就是这一合作的结晶。
德国是中小企业制造业大国、强国。他们的发展需要市场、资金、原材料。与揭阳合作的条件:德方出技术,出管理,出品牌;中方出资金、供土地、建厂房、购设备。广东省政府专门出台一揽子优惠政策,揭阳市政府划拨3.7万亩荒地,出资3亿元作开发区启动资金,市内新组建的金属企业联合会筹集社会资本,2013年5月动工兴建,目前已投入40多亿元。开发区一面墙上写明办园的新模式:“党委领导、政府指导、协会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市内600多家电镀企业,组合为40多家入驻,引入德国技术,改用智能化生产线,困扰揭阳20多年的电镀污染找到了出路。
小企业间的合作,已上升到国家层面,做出大文章。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德国,两国领导人见证了在揭阳落户的叶绿宝资源再生基地项目签约。2015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和中国总理李克强一起见证落户揭阳的德国先进技术推广中心和电镀“零排放”合作项目签约。
笔者参观时,还看到一群有趣的建筑,共20多间。这是中德小企业商谈合作项目的摊位。2015年6月,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德小企业合作交流会”。到会的有德国等欧洲几个国家120多个企业和机构。国内,有广东的企业,还有内蒙古、四川等地的企业,共200多户。这一小企业对接交流合作平台,计划每年举行一次活动。
揭阳正在拟定“十三五”规划,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利国利民的重点建设项目有多项。在“绿色发展”的大项中,拟定的建设工程,多是污水、垃圾处理方面。在金属生态城中的继建项目,有为地区电镀企业“零污染”服务的表面处理工程中心;资源再生基地项目,建废钢破碎加工、报废汽车处理、废弃电子电器处理、塑料破碎加工、橡胶破碎加工、危害废弃物品处理等多个中心。还有生态林场改造工程,建设生态廊道、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
揭阳已兴起一个学习热潮。办德语夜校,办“互联网+”、电商学习班,办企业家培训班,分批派企业家到德国企业现场参观。为培养高素质的新产业职工,还打算引进德国“双元”教育,学以致用。有的企业家说,更重要的是学习人家的独创精神,在技术中进步,敢为人先。否则,将永远落在别人后面。
中国有句古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城市、村庄是人群密集之地,有一个好的自然环境,是健康生存的第一要素。揭阳找到靠技术进步治污染、促发展之路,令人欣喜,他们尊重民意、尊重自然环境的理念更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