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樑:从音乐学院408琴房走出的金钟奖
“啊,亲爱的朋友们,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天,我准备加入你们......我在这里宣布从军!”
当最后一个音符停止,全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11月24日,第10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大赛决赛上,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系青年教师张学樑以98.51的高分获得评委的一致好评,夺得声乐组金奖。
中国音乐金钟奖大赛(简称金钟奖)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设立,中国音乐界唯一常设的国家级大奖。
“歌唱是对未来的一次长期投资”声乐学习并不容易。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就曾说过“歌唱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是对未来的一次长期投资,而不是一次立竿见影的短线操作。他们必须是完美主义者,而不是狂躁主义者,应该意识到自满自足是不可取的!”每一个人的声带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不可预知的,尤其是对于美声而言,风险更是难以估计。巨大的耗费,甚至使得歌唱家一瞬间永远倒在舞台上,倒在钢琴旁。
张学樑在金钟奖大赛上
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学樑听到了著名歌唱家的演唱,便一下子爱上了歌唱,开始了长期的投资。
在喜欢上美声时,张学樑还是个初中生。十几年前,学习美声每个月需要花费一千元以上。对于每月家庭收入总共只有两千元的张学樑的父母来说,这是个不小的负担,父亲曾经动摇,劝张学樑放弃。最终是张学樑在家乡参加比赛时,以一首《北京颂歌》获得一等奖,打动了父亲,使得父母继续支持他学习美声。
张学樑歌唱演示
而真正需要投资的是歌唱者本身的心力。
古典美声产生于巴洛克时期,演绎的大多是贵族的生活,小众而高贵,处在“金字塔尖上”。正是因为其特殊性,古典美声在乐谱上规定了它的音准、节奏、语言。“古典美声是有框架的,十个人唱同一首曲子,他们在音准、节奏、语言上是一样的,这是乐谱规定的,但是其中的情绪是要靠自己去演的。”张学樑说。
对于歌唱家而言,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是了解作曲家的作曲意图,从而把握一首曲子的情绪,并全身心投入其中。唱古典美声的大多是主角,也是歌剧中拥有高贵气质的伯爵, 歌唱者需要耗费大量的身心去演绎和诠释角色的气质和情绪。在张学樑眼中,舞台上最帅的“伯爵”是墨西哥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弗兰西斯科·阿莱扎,这是他的榜样。
弗兰西斯科·阿莱扎
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学习,张学樑三次参加金钟奖声乐大赛。在2011年和2013年分别获得第八名和第四名的成绩后,2015年第十届金钟奖声乐大赛上,他 终于获得了金奖,而在决赛上唱的一首《多么快乐的一天》,他反复唱了六七年。“这就像是跳水运动员一样,一个‘抛’的动作需要练习很多遍。”张学樑感慨道。
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刘颖(左)和张学樑(右)于2013年分别荣获第九届“金钟奖”声乐比赛银奖和铜奖。
“‘408’琴房里的师承”除了“长期投资”和不可估计的风险,帕瓦罗蒂曾指出“选择优秀的声乐教师比自己模仿优秀歌唱家的唱片更重要”。在声乐这条路上,遇见一个好的老师,给出正确的指引,尤其重要,而张学樑无疑是幸运的。
2006年,张学樑离开家乡,独自来到星海音乐学院继续学习美声,在这里他遇见了男歌唱家杨岩老师。“我的老师就是杨老爹啊。”说起杨岩老师,张学樑亲切地喊了一声“杨老爹”。正是这位亲切的老师为张学樑在美声的路上带来许多帮助。“他是一个尊重学生,懂得给学生制造机会的人。”在408琴房,“杨老爹”指导学生们排练歌剧,使得学生们掌握基本技能;在课下,“杨老爹”也会和张学樑一起去看音乐会,告诉他哪个地方唱得好,哪个地方唱得不好;也会因为突然看到一首好的曲子,不管任何时间和地点打电话给张学樑建议他学习这首曲子。
正是受老师的影响,张学樑培养了对音乐的敏感度,他能做到“听到音乐立马一本正经。”有一次课间,张学樑正和学生们聊天,学生苏子恒无意间打开了一段音频,张学樑听了立马停止玩笑,打开钢琴对着琴谱边弹边唱起了手机播放的曲子。
张学樑在琴房
“杨老爹”的帮助和影响,不只是在声乐上。2009年,张学樑大三,正准备参加全国青年大赛,还是学生的他“口袋里没几个钱”,正在为大赛要求穿正规的歌剧服装而犯难,张学樑没敢跟老师说,却是老师在和他聊天的时候无意间瞥见他空空如也的钱包,立马掏出了钱给他让他去准备演出服装,老师的这一举动,让张学樑感动至今,“是老师让我更加愿意去分享、去奉献。”
“幸福的是我把喜欢的事变成了职业”
怀着一颗分享和奉献的心,张学樑放弃出国深造和留在母校的机会,在2013年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华师,成为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系的一名老师。
“老师是个尊重学生的人。”
学生苏子恒和张学樑说了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是,张学樑说的是杨岩老师,而这里的“老师”换成了张学樑自己。
课堂上,张学樑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有的学生却不喜欢古典美声。其中有个学生,嗓音条件一流,是个唱美声的好苗子,张学樑用心地指导着。然而,这个学生不喜欢古典美声而喜欢流行音乐,希望成立自己的乐队。张学樑很是惋惜,却还是鼓励学生追求自己喜欢的,并为学生寻找流行音乐的指导老师,他解释道“我尊重学生,希望他们追求自己喜欢的,我会尽力帮助他们。”
张学樑与学生苏子恒
苏子恒现在是张学樑的大四学生,老师的帮助令他很感动。“我的状态不稳定,所以我每天都会发短信给老师,告诉他我当天的状态和练习的情况。”张学樑每天都 会给他回短信,帮助他纠正不正确的地方,也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色给出指导意见。也有的学生一整天都不在状态,张学樑就会把学生“轰”出教室,一上午不理他,但是到了下午就会打电话跟学生分析课堂上为什么那样做,并一一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
这样的教学模式反而使学生受益,私底下,学生们都称他为“樑哥”,有的学生甚至还为他从别的系转到了音乐表演系。“我们宿舍就有一个,从舞蹈系转到了音乐表演系。张老师来了以后,我们学院的审美水平都提高了。”苏子恒笑道。
张学樑老师在旅游途中
出于“长期投资”和风险性,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就放弃了继续学习音乐,而张学樑却一直坚持,他说,“我觉得很幸福,因为我把自己喜欢的事变成了我的职业。”
摄影 | 潘伊宁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或源自网络
作者/通讯员:沈园 卢渠 郭欣桐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