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张学良故居:清泉幽禁逾十载 放下命中自由身(图)
图为台湾新竹县五峰乡张学良清泉故居中展出的张学良和赵四小姐蜡像。 陈立宇 摄
图为台湾新竹县五峰乡张学良清泉故居。 陈立宇 摄
中新社新竹10月30日电 题:探张学良故居:清泉幽禁逾十载 放下命中自由身
中新社记者 朱晓颖 陈立宇
用“软禁”来形容蒋介石在台湾对张学良的拘禁,并不最为准确。惟亲身到台湾北部新竹县五峰乡桃山村张学良故居前,才能体会其逾十年的苦涩。
张学良故居距台北市中心百余公里,从新北市经新竹内湾进山,有数十公里盘山路,车兜转数小时方抵清泉。周边层峦叠嶂,浓溢苍翠,溪泉潺潺。有白兰、和平、天湖、凉山等台湾少数民族部落散落山间。此等幽境,加上附近四设的岗哨、宪兵跟随等“特殊待遇”,称当年张学良在这里的生活为“幽禁”,确实比较贴切。
脱鞋行礼,踏入日式拉门、回廊四转的故居,张学良与眷侣赵一荻在此逾十载生活。
只言片语,难尽张学良一生。1936年,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虽力挽国家民族命运于岌岌可危,却也画上少帅后半生的“自由”休止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拘禁生涯自此展开。
“12点15分,抵台北松山机场,余知是到台湾”,“约在下午一点抵井上温泉(台湾光复前“清泉温泉”旧称),余知此为余之新住所也”……玻璃展柜内,张学良日记字里行间,透出惊讶与无奈。
1946年11月,抵达台湾后,他与赵一荻被秘密送至清泉,与两人原本在重庆臆测的目的地南京天差地别。
个性潇洒、喜爱喧闹的少帅,偏居群山一隅,难数岁月悠长,与世隔绝,万分寂寥。
“山居幽处境,旧雨引心寒。辗转不得眠,枕上泪难干。”
“客舍台湾已十霜,忧心日夜忆沈阳。何日共渡桑田水,痛饮黄龙践故乡。”
故居内树立的一尊蜡像,张学良青衫长袍挥毫赋诗,表白心境,笔墨直抒客居异乡、身陷幽禁“囹圄”胸臆。
期间,他曾托赠蒋介石手表一枚,示意“时候不早,放归于我”,谁知,蒋介石回赠鱼竿一根,暗喻“旨在钓你,请君好等”。
好在幸有“赵四小姐”相伴扶持,漫漫十余载清泉幽禁岁月中,这位隔世将帅才渐适平淡,返璞归真,直至向当地山民讨教如何种菜育花,融入当地生活。
回廊墙壁上,挂着众多黑白照片:张学良读书,记日记,以清茗、香烟为伴,时而头戴斗笠、身穿农衣,扛锄、刨坑、种菜;时而喂鸡、逗猫、垂钓;时而来一套舒筋活络的太极、八段锦,增添“居家”情趣。
逢年过节,宋美龄会托人送来圣诞树、糖果等礼物,故居的一幅流年光影照片:可见张学良穿裹拖膝棉袄,头偏一侧,神情贯注地收听宋美龄派人送来的收音机。无可排遣的无聊时日,终如阳光透隙般,渗入些许外界音讯。
“来到这里,他学到当地山民的天性:以谦卑宁和的心态生活,面对现实,放下身段,与世无争,所以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过世时,享年101岁。”故居长驻解说员、泰雅族人蒋广生这样理解少帅幽禁时光的“得”与“失”。
纵观这位百岁老人毕生,“自由”对他显得是何等来去匆匆,命运又是那么的坎坷多舛。
1949年1月,曾一度传出有“恢复自由”的命令,但实际却是幽禁生涯未见曙光,自由依旧遥遥无期。故居中的日记手稿,记述着张学良从“渴求”到“落空”产生的巨大心理落差。
回廊墙壁上,也点线勾勒出张学良在台幽禁辗转的时间表:1956年,蒋介石命张学良写作“西安事变反省录”等,随着“考察作业”的完成,1957年,张、赵二人奉命离开清泉,至高雄西子湾,开始又一段“新环境”下的幽禁生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