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不畏牺牲忘我工作的“女汉子”
从医28年来,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平(中),用行动捍卫“医生”这个称号本报记者 郑连龙 摄
东莞时间网讯 非典、甲流、禽流感……她都在一线经历过,却未曾害怕过。
从医28年,她被家人、朋友、同事冠名为“事业狂”。为了在更大的平台发挥一技之长,她毅然只身从内蒙古不远千里南下东莞;对待工作,她必是第一时间赶回科室处理;对待患者,她都会视其如亲人,想方设法为患者恢复健康。
28年来,她始终秉持“从医之道,德在其首”精神,牢记职业道德,潜心临床医学事业,用自己的行动捍卫“医生”这个称号。
2010年,她被评为市文明礼仪之星。此外,她还荣获市第五届“巾帼十杰”、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她,就是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平。
“事业狂”不远千里南下东莞
张平有着“女汉子”的性格,高考时,她曾立志当名工程师,不过,在家人的建议下,她最终选择了医学专业。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张平在内蒙古包头市某医院骨科实习。骨科的病人,很多都需要做手术,实习的同学都不愿过多参与,但张平却十分投入,经常主动请缨参与手术。“当时没有补贴,有些手术从早上一直做到下午,我并没有计较,当看到病人手术后慢慢康复,自己很有自豪感。”张平回忆道。
参加工作后,张平更是热情高涨,一说工作就像打了鸡血似的。有一次,医院科室有一病人做检查时,突然出现恶化,需要紧急做手术。张平当时刚下班,穿着一件漂亮的大衣正往家里走,接到电话后,撒腿就跑回医院参与抢救。
2001年,为了在更大的平台发挥一技之长,张平不远千里从内蒙古包头医学院转到东莞市人民医院工作。事实上,她的丈夫在家乡当地建委工作,发展前途不错,最终也跟随张平到了东莞。
非典期间高烧坚持抢救病人
从内蒙古来莞第三年,即2003年,一场前所未有的传染疾病——非典爆发了,时任市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的张平,被委以重任成为东莞市临床专家组成员,负责全市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会诊。
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张平觉得自己和其他专家组成员像一支敢死队,不分昼夜,哪里有疑似疫情,哪里有病人,就马不停蹄赶去会诊,甚至连自己发烧了,也坚持参与会诊。
那次,她刚参加了塘厦会诊,又半夜赶往樟木头医院开展抢救工作,当穿上防护衣时,自己测了下体温,竟达38.5℃。“当时觉得不可能,肯定搞错了,甩了甩体温计重新测,还是38.5℃。”想到其他病人,张平仍坚持带病会诊。
张平还记得,当时她大汗淋漓,仿佛有水从身上往下流,但一心想着抢救,别的都顾不上。抢救完病人,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一两点了,坐在车上,张平这才想到:如果自己“中招”了,丈夫还在内蒙古没调过来,家里有70多岁的母亲和儿子在东莞,他们怎么办?如果被隔离了,抢救会诊都做不成了,工作怎么办?
在车上,张平就交代同事,万一她“中招”了,希望帮忙照顾家庭。事后,张平回到医院接受隔离,并针对性地吃药防治。庆幸的是,第二天,她退烧了,第三天经检查确认没被感染后,张平又披上白大褂,再次参与会诊。
为救患者常忘自己的“风险”
作为临床一线的医生,张平被称为“无烟战场上的将军”。继非典过后,甲流、禽流感等一场场疫情接踵而来,在非常时期,她不畏牺牲,勇于担当,不分昼夜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及时控制住了疫情。
张平总说,医生快一分钟对患者进行抢救,病人的危险程度和后患就可能完全不同。
有一次,在抢救一个大咯血呼吸衰竭的小学生时,在没有吸痰机的情况下,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她不顾一切地用经口插管对着患者口咽部不断吸血,而全然忘了自己会被传染。张平曾身患髋关节病而跛行,为急救一个肺炎呼吸衰竭的年老婆婆,她争分夺秒进行气管插管,忘了自己腿伤险些摔倒……
早年在红楼时,张平为了能及时参与病人抢救工作,一直住在医院宿舍里,电话也是24小时开机,只要电话响起,她便第一时间赶回医院。
“拯救病人,是我们医生的天职。”张平坚持着这一信念。除了平常的工作,她还刻苦钻研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如今,张平独立主持院内呼吸系统疑难病危者的会诊及抢救工作,并组织开展支气管镜下纵隔淋巴结活检术、支气管肺泡灌洗、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术、放支架术等多项新技术和多项科研项目,使医院呼吸系统疾患诊治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张平的辛勤付出,得到了中国医师学会的高度认可,被聘为“中国医师学会基层委员会常务委员”,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也被评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记者 黄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