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洲:灰塑与岭南文化精神

13.10.2022  08:00

  热带、亚热带季风吹拂着的岭南大地,雨水充沛、气候潮热,在葱茏草木的重重掩映下,岭南建筑或高昂、或低回、或壮阔、或平实地与大自然进行着漫长的对话。如果说建筑是一首无声的诗,那么塑就是这首传统诗歌中重要的诗眼。在岭南的寺观、祠堂、园林、官署和民居中,灰塑装饰着屋脊山墙、层楼照壁、窗棂门楣、墀头厝角、垂带楹联、亭台牌坊。透过它,人们可以遥想古往今来岭南人在时光中的曼舞、在岁月中的沉吟。

■著名的广州陈家祠灰塑 李永杰/摄

  灰塑的产生及内涵

  灰塑又称灰批,是主要流行于岭南地区的传统建筑装饰构件,以石灰为主要材质,加拌颜料、稻草或玉扣纸发酵后成色灰、草筋灰、纸筋灰,再施以多种辅料,在砖石或金属骨架上浇筑、描绘、塑造而成。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 “三塑”(泥塑、灰塑、陶塑)之一,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我国民间工艺的瑰宝。

  中国古人在建筑中对石灰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在陕西白水下河遗址仰韶中晚期的房址中,即发现用料姜石烧制而成的白灰地面。宋代,已有将石灰用于建筑塑像的记录。据《广州市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的增城证果寺的屋脊即为灰塑龙船脊。现存最具代表性、规模最大的灰塑见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落成的陈家祠,其灰塑总面积约达2448平方米,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

  由砖雕和泥塑派生而来的灰塑,在明清时期的岭南尤其盛行,因为其兼具实用、装饰和文化三重内涵。

  灰塑的产生与建筑的实际用途有关,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成分上。岭南多雷雨台风,屋面接合部位尤其需要防漏,石灰、贝灰耐酸碱和高温,红糖水、糯米粉富于黏性和韧性,能密封边、防风雨、阻蚁虫。而草筋、纸筋的掺入,不仅为塑像提供了柔韧的内里,还赋予了灰塑呼吸功能,通过吸收、排放水汽和热量,循环温度与湿度,使建筑冬暖夏凉。此外,灰塑颜料多为石青、石绿等矿物,亦可防止蚁虫侵蚀,很好地保护了建筑。

  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灰塑又具备了审美功能。以灰塑表现的传统纹样、花果草木、山水楼阁等,形象多姿,高低错落,不仅成为岭南建筑重要的装饰,更滋养了在屋檐下生活的岭南人的心灵。岭南建筑的大门、梁柱、博风多为黑色,既是继承百越文化的尚黑传统,又是遵从阴阳五行中黑色与水对应的理念,表达了希望能够以水克火、防止火灾的虔诚祈愿,以及岭南人以水为财的天然崇拜。因此,敷以鲜亮的青、绿、红、黄等颜色的灰塑构件装饰在以黑、白、灰为主要基调的岭南建筑上,如同在静穆的草木丛中绽放的绚丽花朵,在明与暗、素与艳的强烈对比中,彰显着岭南原始蓬勃的生命力。

  灰塑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的崇尚和追求,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使用鼎盛于明清。通过谐音、借喻和象征的方式,人们赋予灰塑图案文化寓意,如蝙蝠与福、狮与嗣的谐音,以缠枝瓜果图案比喻子孙昌盛,以群仙祝寿图案象征吉祥长寿等,表达了人们驱邪避恶、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此外,灰塑还通过对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风俗、戏曲情节等题材的表现,宣扬忠信孝悌、礼义仁爱等传统道德规范,既彰显了建筑主人的精神境界与追求,也起到了教化作用,让人们在屋前檐下的每一次居停行走,都成为一次精神的洗礼,通过耳濡目染而得以修身正性。

   彰显岭南地区的文化特征  

  小小的灰塑,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日升月落之间,灰塑在建筑上默默守护着岭南人的生活与梦想,更与岭南人的精神遥遥呼应。

  因地制宜与务实变通。为了适应岭南的自然环境,工匠在灰塑的取材和造型上都做了灵活的变通,使灰塑成为“三塑”中最经济、最适用、使用最广泛的装饰技艺。在取材上,对石灰的选用,缘于其较水泥更慢干,对颜色呈现更鲜明,因此更利于在炎热的气候中塑出造型。但石灰的烧制需要高温碎石,在明代极为珍贵,多远销海外。至清代工艺提升,成本下降,石灰的使用才逐步普及。岭南濒海,富产牡蛎、蛤等壳类生物,且贝灰硬度强,善吸水,在潮湿的岭南能保持建筑的干爽。又因就地取材,运输便利,成本低廉,故贝灰成为了石灰的良好补充。在造型上,工匠会根据建筑状况在灰塑不同方位设计通风孔,以弱化台风的冲击。不因循守旧,敢于根据一时一地的资源、特质和需求打破常规,这源于岭南人在长期商业实践中形成的实用至上的思想原则,充分体现了岭南人的智慧和变通精神。

  灵巧设计与创新进取。与陶塑可预先焙烧不同,灰塑工匠必须根据建筑的空间、部位、题材现场制作。例如,根据不同的高度考量观者的视线效果,根据不同的长度甄选图案与组合,根据不同的面积与用途判断使用平面雕、半边雕、圆雕还是通雕等,堪称高级的个性化定制。因此,灰塑作品往往形态生动,与建筑和谐匹配、浑然一体。如此繁复的工艺,对灰塑工匠的想象能力、技艺水平、审美素养皆有较高要求,既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又需懂得随机应变。因此,灰塑便成为能工巧匠展示各自高超技艺的重要途径,并促成了其不断学习与进取的人生态度。不仅于技巧,在内容上灰塑也独具特色。工匠大量起用菠萝蜜、木瓜、杨桃、菠萝等岭南佳果图案,如以荔枝、龙眼、葡萄寓意“连中三元”,以芭蕉寓意“大业”。又运用粤语“”(瓶子)与“”的谐音,在蝙蝠旁置一瓶,寓意“真够福气”。罗马柱、拱形门等西式元素也出现在灰塑作品中,这些创新不断丰富着灰塑的文化内涵,亦为岭南人敢于求新求变、创新进取的一个缩影。

  多元审美与开放包容。岭南文化的源头包括百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域外文化。与之相应,岭南灰塑亦具有多元融合的特质。如博古脊的夔纹源于古越人的蛇崇拜。而灰塑中大量的传统纹样、故事题材,皆为对中原文化的传承。域外文化的审美印记,主要体现在灰塑纷华靡丽的风格上,与西方的洛可可艺术互为呼应,这是中西文化积极交流、相互借鉴和融合的结果。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体,兼具百越文化基因与海外文化元素的灰塑,体现了岭南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以及平和自信、开放包容的岭南精神。

  2008年,灰塑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把小小的灰批,在工匠的手中,通过推、压、拍、抹、挑等动作,为岭南塑造出别致的天际线,它连接着山海之上壮阔的南国长空与珠水之畔温情的人间烟火,千百年来,历久弥新。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