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科:抓大项目·下先手棋·啃硬骨头

05.08.2014  14:22

  ■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抓好重大项目建设这一“牛鼻子” 本报资料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坚定推动结构调整”。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转型发展的决心,体现了党中央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深谋远虑。广东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要求,突出抓好以大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珠三角地区实现“九年大跨越”。当前,我市正处于爬坡越坎的关键期、转型升级的换挡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我市必须要突出抓好大项目建设,勇下先手棋,敢啃硬骨头,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带动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实现既有速度又有质量的“新东莞奇迹”。

   一、抓大项目,推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抓好重大项目建设这一发展的“牛鼻子”。近年来,东莞狠抓“三重”建设,以增量的扩张稀释带动存量,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引进重大项目162宗,总投资额2800多亿元,宗数和规模前所未有。经初步估算,如果这些重大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可形成产值9700亿元,与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相当,相当于再造一个新东莞,大项目建设也将为中小企业发展起到带动引领作用。当前,我市重大项目建设已经进入了提质提速阶段,接下来要乘势而上,扎实推进,为重大项目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一是抓好选商引资,引进一批优质重大项目。重大项目建设,招引谋划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环,只有项目谋划得准,才能快批复、快实施、快投产、快见效。因此,选商引资作为我市产业高级化的重中之重,接下来要进一步提升大项目谋划水平,力争在优质大项目招引上再上新台阶,构建“星月争辉”的产业格局。要引先进产业,密切关注国内外产业最新动态,结合东莞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搭建产业平台、出台财政扶持系列政策,重点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要选优质项目,围绕国家、省产业政策的支持重点和投资导向,对项目的投资主体实力、投资规模、投入产出率、税收贡献率、用地需求、科技含量、成长性以及履约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严把项目关口,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要创新手段,对筛选出的有需要、有可能引进的重大项目,要主动登门招商,落实严格的项目承包责任制,用好用活“1 5”招商引资政策,加快建立选商引资综合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一站通”及统筹布局、利益分享、奖励扶持等机制。

  二是抓好技术改造,提升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我市发展创新型经济、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实现高水平崛起的内生动力。我市一直坚持把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作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接下来要通过搭建平台、建立研发机构、推进“机器换人”等措施,加大力度引导大项目、大企业以技术革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构筑由松山湖高新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专业镇创新平台、企业研发中心等多层次平台组建的创新体系,深化公共创新平台与东莞产业的结合,提升东莞传统优势产业水平,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大型骨干工业企业的研发机构全覆盖,引导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设计中心、检测中心等,力争2018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50%,再过3-5年达到90%,基本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进“机器换人”,要紧抓发展先机,推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实现机器换人和智能产业捆绑发展,力争2016年全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值达350亿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生产和应用示范城市,实现“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的转变。

  三是抓好“双轮”驱动,重组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要在市场中赢得先机,东莞就必须完成从传统制造业立市,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深度变革。一方面,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要围绕电器机械、汽车装备、通信设备、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以及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一批大项目,培育一批大企业,争取到2017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接近50%。另一方面,要力促现代服务业发展。要贯彻东莞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部署,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拓展空间、提升水平,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电子商贸、物流会展、外贸综合服务、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要把握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有利契机,抓好电子商务集聚发展。着力引进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的龙头企业,吸引一批企业总部进驻,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推动企业重组、做大做强。同时,要抓好交通、电力、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环保、住房等民生重大项目建设,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扩展发展空间。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