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霁入选第11批中央“千人计划”

31.07.2015  18:06

■具世界先进水平的液相室 记者 程永强 实习生 张嘉培 摄

初见张霁博士,言谈举止中,透着儒雅之风,谈及药物研发,又不乏朴实严谨的作风。这位学者型的海归,率先破解了糠卤酸研究的世界难题,成为该领域权威专家。

东莞时间网讯 然而,在知命之年,他带着自身技术回国做“良心药”,一心只想为中国药物研发多做点事情。目前,张霁博士担任广东东阳光药业新药研发/工艺研发首席科学家。2015年5月,张霁博士成功入选第十一批中央“千人计划”创新类人才,成为今年东莞市唯一入选者。

糠氯酸研究成果排名第一

谈起糠氯酸研究,许多业内人士都知晓张霁的工作。

糠氯酸是简单、便宜易得的两个多官能团高度不稳定的小分子,最初发现可追溯到1890年的德国。上世纪5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位教授对糠氯酸进行了研究,但最终判定其“不稳定”,几十年来一直无人问津。

张霁在雅培制药的一个药物研发项目上初遇糠氯酸,但是再续因缘是在辉瑞制药的日子里。经过多年的实验和探索,张霁终于找到了突破口,成功破解了糠氯酸多反应位点和稳定性差的难题。之后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  张霁又陆续取得了一系列一流的研究成果,共开发了11  个糠氯酸的新反应,并且成功应用于药物左乙拉西坦、普瑞巴林、罗非考昔和数个候选药物的合成。根据业内权威的SciFinder数据库检索,在糠氯酸和糠溴酸研究领域,张霁发表的论文数和研究成果世界排名第一。值得一提的是,有机合成试剂百科全书中该词条就是由张霁博士撰写的。

“中国是糠氯酸的生产大国,一年的产量已达7000吨左右。”张霁认为,糠氯酸可用于制造农药,也是药物合成的重要中间体、新药研发的分子骨架,应用开发前景非常广阔,相当于建筑的中间体或瓷砖。

用绿色制药工艺研发新药

在东阳光科技园一间简洁的办公室,桌面上摆满各类医药文献资料。其中,有不少是被他视为珍宝的英文专业书籍和期刊文献。张霁告诉记者,这些书籍大部分是从美国购买过来的,每次从美国乘飞机回来,他宁可少带一些私人物品,也不愿舍弃这些研发书籍。

在回国进入东阳光之前,张霁在美国雅培制药、辉瑞制药和百时美施贵宝制药的工艺研发部门工作了14年,  参与了数十个新药的早期研发和后期的工业化过程。十年磨得一剑,他希望能将国外的先进制药理念和最新技术带回中国,其中就包含绿色制药的方法。

“做药是为了治病救人,制药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要尽可能减少。”张霁告诉记者,1984年印度博帕尔的农药厂发生了剧毒物爆炸外泄事故,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从事故中得到启发,张霁呼吁用绿色制药的理念和方法来进行新药开发。张霁称,很多研究人员对绿色制药有误解,以为绿色制药成本高。事实上,只要把合成工艺做好,也可以变废为宝,实现制药工艺的绿色化。

甘当铺路石培养年轻技术骨干

回国后,张霁的生活轨迹很简单:工作、学习和运动。

53岁的他,在东阳光从事新药研发,领域涉及乙肝、丙肝、老年痴呆、痛风、糖尿病等数十个新药项目开发和工艺研究。

在张霁看来,传道授业解惑是应尽的本分。回国后,他把培养中国本土药物研发人才当做自己应尽的义务,在东阳光从事新药和仿制药工艺研发的过程中,亲自收集编写讲义,讲授药物工艺研发技术课程,培养了大量的年轻科技骨干。而且多次受邀访问大专院校和科学院所,讲述药物研发的甜酸苦辣,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他说,自己愿意当铺路石,让年轻的药物研发工作者茁壮成长。

张霁非常看好东阳光药业的前景和中国制药的未来。“中国是一个原料药大国。”他相信,有一天中国制药一定能从中国仿造迈向中国创造。

人物链接

张霁博士,美籍华人。

1997年获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从1997年至2011年先后任职于美国雅培药业Abbott、辉瑞药业Pfizer和百时美施贵宝药业Bristol-Myers-Squibb,先后担任药物研发化学家、资深科学家、研究员和首席科学家,同时是辉瑞制药Ann  Arbor研发中心唯一的华裔博士后导师。先后负责数十个临床新药的早期研发,后期开发和多个药物的工艺放大和生产。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张霁教授领导的辉瑞研究组对糠氯酸、糠溴酸的研究也取得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破解了近百年来有机化学家对该类化合物的误解,成功运用于数个新药的研发过程中,并在世界一流专业期刊共发表了40多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和英文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