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鸟先飞今翱翔——闽东宁德振兴启示录
新华社福州8月12日电 题:弱鸟先飞今翱翔——闽东宁德振兴启示录
新华社记者邹声文、涂洪长、张逸之
一季度率先转正,上半年增速3.9%……今年以来,闽东宁德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领跑全省”的良好态势。
对于宁德来说,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从摆脱贫困到走向小康,从饱经失落到放飞梦想,闽东之变凝结着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心血和不懈努力,充分印证了“弱鸟先飞、后发先至”的发展辩证法,有力见证了“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奋斗力量。
从摆脱贫困到富美小康
这是8月5日拍摄的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满山青翠,四处茶香。39岁的王明秀正在为即将上市的秋茶做准备。返回老家宁德寿宁县下党乡6年来,王明秀牵头打造的“下乡的味道”农业品牌已经远近闻名。
说起这些年的变化,王明秀说了一句话:“返乡人多了,年轻人多了,外来人多了。”
时针拨回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的下党是福建全省唯一的“五无”乡镇: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因为交通不便,乡亲们甚至不敢把猪养得太肥,怕运不出去。
如今,下党实现了历史性蜕变,成为整个宁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动写照。
长期以来,“老、少、边、岛、穷”的“穷”字是宁德的基本市情之一:9个县市区中有6个是贫困县,有50多个乡镇被划为省贫困乡镇,200多万人口中有70多万被划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曾是闽东人民最迫切的渴望。
太姥山下、九鲤溪畔,徽派风格的村庄屋舍俨然,村道两旁特产馆、饭店和茶行林立。2019年,赤溪这个畲家村庄接待游客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0多万元。
这是2016年5月8日拍摄的福建宁德福鼎市磻溪镇桑园水库附近的景色(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赤溪村更早“出名”是在36年前:当地“家家茅草房、顿顿野菜糠”的情景经媒体披露后,引起全国关注。而在当时,赤溪并非孤例,闽东畲族群众近20万人,大多散落在偏僻的山区,生活条件艰苦。
走进宁德市扶贫开发主题展示馆,一组组新旧照片对比引人深思:曾经困顿山中的畲族群众搬进了山下的新家,曾经风雨飘摇的连家船民上岸定居……从一村一寨的新生到一家一户的笑脸,闽东大地上处处是“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的变化。
坐在自家“海景房”明亮的客厅里,53岁的连家船民江成财自豪地向来客展示两个孙女跳芭蕾舞的视频。而在30年前,这一幕他连想都不敢想。
这是2019年3月7日拍摄的宁德福安市溪邳村连家船民上岸新居(无人机照片)。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福建持续开展连家船民搬迁上岸工程,至2014年初,宁德市2.5万连家船民全部上岸定居。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在闽东,连家船民是一类特殊的困难群体。他们世代以船为家、捕鱼为业,常见祖孙三代挤在宽不足两米的船上,很多人因长年的逼仄生活双腿站立不直,被取笑为“曲蹄”。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福建持续开展连家船民搬迁上岸工程,至2014年初,宁德市2.5万连家船民全部上岸定居。江成财说:“上岸后,第一次住进灯火通明的房子里,我们都高兴得睡不着觉。”
这是7月15日拍摄的福建省宁德市三都澳大黄鱼深水塑胶渔排养殖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7月15日,在福建省宁德市三都澳大黄鱼深水塑胶渔排养殖区,养殖户尤维德给大黄鱼喂食。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夏夜,在宁静的三都澳白基湾海域,大黄鱼养殖户尤维德的渔排上一阵喧哗。工人们起网捞鱼,迅速加冰保鲜,随后装船上岸。凌晨两三点,这些占全国总产量八成的宁德大黄鱼就出现在福州的海鲜市场了。
闽东“八山一水一分田”,闽东的穷,首先穷在山高路远。尤维德清晰地记得,1998年春节前几天,运大黄鱼的货车到了飞鸾岭,在盘山公路堵了五六天,等运到福州,买家都回老家过年了。
2003年,福宁高速开通;2009年,温福铁路开通;今年9月,宁德至浙江衢州的衢宁铁路即将开通运营……交通基础设施的提升,为闽东实现全面小康打开了崭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