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弹片走过70年 九旬抗战老兵忆峥嵘岁月
今年97岁的庄言老人向记者讲述抗战经历。高淑萍摄
如今,在庄言老人右臂关节处的弹痕非常明显。高淑萍摄
中新网漳州7月24日电 (高淑萍 程杰)“飞机像蜜蜂,要吃饱钻地缝,要见父母恐怕要下辈子……”时至今日,97岁的抗战老兵庄言,仍可以用一段闽南语顺口溜道出那段枪林弹雨的经历。
庄言,曾被编入国民革命军73军77师230团炮1连1排1班,彼时跟随部队在长沙郊区训练。24日,中新网记者来到老人的家乡——福建省平和县五寨乡,老人正坐在门口,眼睛望着前方,专注地沉思着什么。
20余同乡入伍 仅余1人还乡
庄言老人出生于1919年,家里共有三个兄弟,他排行老大。1939年,为了躲避征兵,他曾到舅舅家,后来因母亲和弟弟被抓,他才去应征当兵。
庄言与同乡的20余名青壮年一起被带到平和县九峰镇,等待接新兵的队伍。半年后,庄言便跟着接新兵的队伍前往福建龙岩集合。1940年初,新兵们步行离开龙岩经长汀到江西瑞金、赣州,过广东韶关北上湖南,经株洲到达长沙部队。
“战争是残酷的,在战场上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老人告诉记者,这20多名青壮年中,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地方,直到现在,他们再没见过面。
解放后,庄言回到家乡,才知道原来当初一同应征入伍的20余名同乡只有他回来了。
战斗残酷 眼见战友身边倒下
“当时我们和日军隔了一条河,一听电船的声音我们就要根据距离调整平射炮的高度。”庄言司职炮兵,他与战友们用平射炮阻击日寇运输船,白天战斗,晚上护炮放哨,“经常日夜不休息,有时候可以休息一两个小时。”
1943年,湖南北大门华容失守,为阻止日军南下攻势,庄言所在的军团奉命前往增援。
由于日军飞机的轰炸和低空扫射,炊事班白天不能生火也不能往阵地送水,战士们只能忍饥挨饿。庄言告诉记者,只有到了晚上,日军停止轰炸和进攻,才能获得一些少量食物,但是第二天又要重新投入战斗。
时隔数十年,回忆起战争的惨烈,庄言仍忍不住叹息。“身边牺牲的都是战友,有一次战斗后,看到了无数尸体,只能在山头挖坑,把他们埋进去,再插上一块木块。”
背着弹片走过70余年
如今,在庄言老人的右臂上留有一块碗口大小的“凹槽”,而背上则仍留有七、八块弹片,这些都是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留下来的。
老人说,自己虽说活下来了,但也险些丧命,在某次战斗中,他不幸被日寇的过山炮炮弹炸得遍体鳞伤,由于温度较高、医疗条件较差,导致伤口重度感染,伤口里长出小虫,但他还是硬生生忍过去了,右臂上也因为被枪弹击中,挖出了一大块肉。
老人拉开衣袖告诉记者,当时他被诊断为三级残废,虽然命保住了,但手臂伸缩却不方便。
“以前受伤的人很多,大伤口会有人处理,小伤口都是抹一下药,等着伤口愈合就好了。”老人告诉记者,以前医疗不好,没有注重检查,看到伤口愈合就觉得痊愈了,他并不知道有弹片留着伤口里面。
1969年,庄言腿上的旧伤发炎,家人带他到医院检查才发现腿上有弹片,当时就通过手术将弹片取出。
2014年,庄言的家人带他到医院做检查,发现背上还留有七、八枚弹片。“那个弹片已经长在肉里了,而且老人年纪也大,他说没什么影响就没有取出来。”庄言的儿子庄镇安告诉记者,如今老人身子还算硬朗,日常活动也都是在家里,有时会到村里找其他老人聊天。
如今,一张四代同堂的“全家福”挂在庄言老人的屋子里。安享晚年的庄言感慨道,战争是残酷的,要珍惜和平,铭记历史,现在的日子都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不能遗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