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强则强 该放立放:中国“强改革”初露峥嵘

10.09.2014  00:27

  中新社天津9月9日电 题:当强则强 该放立放:中国“强改革”初露峥嵘

  中新社记者 石岩

  “”,既可用来表示强势,亦可用来描述强力。在这二者之间,中国总理李克强选择了后者。他上任后推动的一系列“壮士断腕”式的改革,不断修正着“强政府”的定义,使其渐然远离强势,而是用强力改革,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和谐共舞。

  “去年我们加大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改革的关键是在经济领域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9日下午与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中外企业家和媒体代表对话交流时,李克强坦然交出了一份执政“成绩单”。从简政放权这一“先手棋”,到探索推进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再到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谁都能掂量出这份“成绩单”的重量。

  时光倒回到去年3月份,在履新总理后的首场记者会上,李克强“约法三章”,提出本届政府任期内把1700多项审批事项“砍掉三分之一”的目标。如果说当时的舆论还有些半信半疑,那么一年半后的现在,面对已有600多项审批事项下放和取消这一事实,人们不由得对中国政府的言出必行暗暗点赞。

  “我们没有依靠强刺激来推动经济发展,而是依靠强改革来激发市场活力。”李克强深刻认识到,只有改革,才能带中国这辆巨大的列车成功换挡而不致倾覆,也只有“强改革”,才能使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而不致出现“政令不出中南海”的怪相。

  “改革部署到底有没有落到时效?”李克强仍旧选择用事实说话。他举例称,今年中国进行了商事登记制度等改革,1到8月份,新注册市场主体超过800万家,带动了上千万人就业。就新注册企业数目来说,自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开始到现在不过半年时间,同比增幅近60%。这是改革释放的红利,看得见,摸得着。

  一年多来,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得以深化,包括国企负责人薪酬改革在内的国企改革道路也逐渐清晰……这背后,都是政府不断地“自我革命”,这之后,是市场发力下中国经济活力的不断迸溅。

  “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因为要触动利益,正像中国经济发展也有短期波动。”对于改革的阻力,李克强心中有数。这位总理面对出于各种私利动机的消极改革,不惜拍桌子,并派出督查组“”抓政策落地,其对改革“不进则退”的清醒认知,让国内外舆论印象深刻。

  这便是政府放权下的“强改革”——以打造服务型政府而非“强政府”为目的,但在必要时,亦不惜施以强力推进改革举措,让那些“为官不为”的尸位素餐者寝食难安。

  “强改革”的强,还在于其对事后监管的强力补位。以治污为例,李克强多次明确表示,中国政府必须负起责任,向水、大气和土壤污染这些重要领域的污染宣战,而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对于空气污染的大力治理更是让人印象深刻。这传递出一种清晰的理念——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上,放权后的政府绝不做甩手掌柜。

  “当强则强,该放立放。”未来一段时期,“强改革”还将继续推进,人们期待着更多改革红利的释放,国际社会更期待着通过改革换挡成功的中国,还世界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奇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