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座】强化配置补齐村卫生站发展短板

21.03.2018  09:42

   ■ 孙维国

  本报报道,蕉岭县长潭镇高陂村从医23年的邓新铭已经搬了四五次村卫生站。今年,他又搬了一次。年初,全市1888个村卫生站完成了公建规范化升级改造,让邓新铭有了固定行医场所。

  众所周知,村卫生站是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在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起着重要作用。村卫生站的医生、检查检验设施等软硬件医疗资源配置达标,意味着村民看病就医就有了“托底”保障。

  这里的“托底”保障,具体而言,就是头疼脑热、感冒发烧等普通病症,村民完全可以在村卫生站就诊医治,无需再往大医院扎堆。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不但村民看病就医便捷,而且大医院看病扎堆问题也能得到有效缓解,从而使得村卫生站和大医院都能最大程度发挥各自诊疗作用,使医疗资源得到科学高效利用。大医院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则更多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这种诊疗定位不仅在中国已成定势,在国外也是如此。

  我市向来重视村级卫生服务网点建设,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基于条件制约,不少村卫生站在软硬件医疗资源配置上还存在诸多短板,尤其是医疗人员配备不足,不少村卫生站只有一两个乡村医生在支撑,而且缺乏正规培训的全科医生。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均衡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上下功夫,通过真金白银的投入,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强化村卫生站软硬件医疗资源配置,补齐发展短板,让村民切身感受到村卫生站也能够为他们看病就医提供值得信任的“托底”保障。唯如此,村卫生站才能进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为村民看病就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