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式微刺激”激发下半年增长动力

16.08.2014  15:08


编者按

        7月宏观数据昨日集中发布。从已公布的投资、消费、进出口数据看,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和不利因素交织。总体看,经济下行压力虽不容小觑、稳增长和调结构的任务依然艰巨,但“微刺激”政策效果正在进一步显现,经济平稳增长态势可期。

        在此背景下,政府调控又将被赋予哪些新内涵与新视角?改革与增长又将达到怎样的新平衡点?

中国政府对经济增速的容忍度是多少?这个问题的答案,与高层经济决策密切相关。

        在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背景下,政策制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已远远超过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8月13日,国家统计局密集发布7月宏观数据。结合早前公布的海关数据来看,“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整体企稳。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官方智库人士和学者表示,下半年的增长动力开始逐步释放,完成年度主要目标已经可以预期。

        他们认为,新政府寻求改革和增长平衡的施政思路已非常明确。现阶段需要重新认识和解读以“克强经济学”为代表的一系列概念,以帮助市场形成正确的理解和预期。

        刺激和改革不对立

        对于新一届政府的政策,此前市场存在多种解读。去年,英国投行创造“克强经济学”概念,将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治理思路总结为三点:不刺激、去杠杆化和结构性。

        但这样的解读有失全面。新华社就曾发文称,这样概念化的表述以偏概全,造成了刺激和改革对立的舆论假象。

        同样,如何正确认识目前的刺激手段亦有助于把脉高层政策基调。

        今年上半年,政府针对形势变化出台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后,出现了中国政策大转向、政府要搞“强刺激”等声音。

        尽管政府一再强调“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思路不会改变,但由于我国经济所处的特殊增速换挡,微观主体对政府调控意图的理解还是容易出现分歧和波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培林对本报分析称,中国经济政策的难度和复杂性,远远超过了成熟市场经济政策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三期叠加’背景下,我们面临的难题不仅包括对潜在经济增长率判断和多重目标间的平衡,同时政府在引导社会预期方面也面临很大的难度。”

        所谓的增长速度换挡期,是指我国经济已处于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的发展时期。高层对经济的这一判断,直接决定了经济政策放弃大规模的“强刺激”。

        但由于我们所处的特殊时期,稳增长仍是重要任务。在4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发展依然是中国的第一要务。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角度看,使经济在合理区间保持平稳运行,都要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

        一季度以来,政府定向推出了一批被称为“微刺激”的政策。

        本报记者梳理发现,这些政策重点集中在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铁路、水利、能源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同时也对传统企业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进行扶持。

        这些政策效果很快显现,二季度经济开始回升,上半年增速达到7.4%,打破了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唱空论调。

        “强式微刺激”的民生底线

        从一系列政策和实施效果来看,不刺激显然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微刺激”与改革、调控存在本质逻辑上的一致。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政府密集推出的“微刺激”均着眼于通过释放市场活力,达到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效果,并尽量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多重目标中寻求平衡。

        “微刺激”不仅区别于过去大规模的刺激政策,还起到了“一箭多雕”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从李克强对其经济理念的一系列阐述可以看到,“克强经济学”并非外媒简单解读的“不刺激、去杠杆、重改革”,不刺激不是基本方针,而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以民生保障为依据,由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的稳定为指标构建。比如,是否出现大规模失业,居民收入快速下降,企业利润急剧下滑,企业呆、坏账上扬,局部金融风险开始向全局风险转化等。

        针对李克强此前提出的“上下限理论”,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对本报评论,保持7%~7.5%的经济增速,除了保证就业之外,还将“营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来处理经济中的其他问题”。

        刘培林认为,发展中国家对于潜在增长率的判断,涉及许多因素,包括人口红利、要素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分布结构变化、技术水平、对外贸易发展潜力等内容。

        “这些因素变化较大是中国较之发达国家经济政策难度更高的原因之一。”他解释道,增速换挡期和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互为表里。增速换挡后停留在什么挡位,取决于转型升级的成效有多大。反过来,转型升级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作为前提,增速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转型升级。

        定向刺激找准“靶点”

        中国经济2014年“半年报”于7月中旬发布后,李克强连续主持召开三次会议,并在把脉中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明确了下半年宏观调控的新指南——要“喷灌”“滴灌”,不搞“大水漫灌”。

        在政府出台的“微刺激”政策中,“定向”是一大亮点。

        本报记者通过梳理国务院常务会议内容发现,中国的“定向调控”思路正逐渐清晰。

        4月16日,就在中国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发布的同一天,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5月30日,再次部署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

        此后,中国央行亦多宣布定向降准,一系列举措已体现“定向发力”、“瞄准问题”的调控思路。

        集中在“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政策很快见到成效。甚至有不少经济学家预言,粮食仓储、医疗服务、信息服务等受扶持刺激的重点产业将会成为未来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表示,中国当下“瞄准靶点”的定向调控思路出台,是基于“经济下行仍存”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两方面背景。随着定向调控的铺开,中国宏观调控将更具针对性,可实现“标本兼治”。

        “刺激也是多元的,一谈刺激就想到大干快上搞投资的思想太落后了。”一名政府官员如此对本报称,不仅要刺激,更要刺激到位。由于中国现阶段的特殊国情,“全面撒网”的包揽式刺激显然不合适,如何把钱和政策用到刀刃上才是关键。

        7月份陆续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稳中有升。大摩华鑫最新研究报告称,我国当前面临的环境相对平稳,有利于定向调控政策的进一步推进。

        至于政府下半年将出台哪些具体的“喷灌”“滴灌”举措,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认为,维持政策取向稳定,同时利用多种政策混合出拳,在货币和财政政策等方面继续进行定向“微刺激”,将注意力集中在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农业、服务业发展等方面。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则认为,首先,可能会加大中小企业减负力度,或将更注重中小企业减税政策真正落地;第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有可能加强;第三,对释放消费需求方面会有所支持;第四,政府自身的改革还会加快推进。(王子约)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