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抵内比都 总理任期首次访缅
据新华社电 应东盟轮值主席国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吴登盛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当地时间12日下午乘专机抵达内比都国际机场,出席第十七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十七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第九届东亚峰会,并对缅甸进行正式访问。
缅甸政府高级官员和中国驻缅甸大使杨厚兰、中国驻东盟大使杨秀萍等到机场迎接。机场上举行了欢迎仪式。
李克强表示,中国是东盟最大的邻国,也是最活跃的合作伙伴。我期待在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同与会各方就推动中国-东盟关系和东亚合作交换意见,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推进东亚合作进程,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
李克强表示,中缅是互信互助的友好邻邦,“胞波”情谊源远流长。我期待同缅甸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同缅甸民众交往交流,共同规划和推进新时期各领域互利合作,将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向新高度,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李克强总理此访是中国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中国国务院总理首次访缅。访缅期间,李克强将同缅领导人就新形势下推进中缅关系发展深入交换意见。两国还将签署一系列双边发展和民生领域合作文件。
■ 看点
今年是中国东盟钻石十年的开篇之年,李克强总理如何打造中国东盟关系升级版?分析人士认为,借北京APEC“东风”,中国有望在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互联互通、安全合作等方面与东盟国家取得成果。
1 借APEC东风中国东盟互联互通
东盟一直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10+1更是中国参与东亚合作的基础。去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中方提出了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海上丝绸之路等一系列重大倡议。
刚刚结束的APEC会议实现启动亚太自贸区和制定互联互通蓝图等成果,社科院东南亚问题专家许利平研究员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此次李克强总理会将APEC会议一些成果带到东亚领导人合作系列会议,特别是互联互通。
据报道,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时会在推进互联互通、经贸投资、扶贫开发等方面提出一些新倡议。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钻石十年”就是要打造中国东盟关系升级版,其中包括经贸务实合作,中国和东盟之间互联互通合作,这有很大空间,东盟早就有这方面意向。中国和东盟互联互通对接应该很方便,要将其做成示范项目影响整个亚太地区。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是本次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重要议题,而刚刚结束的APEC会议也决定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许利平表示,RCEP与亚太自贸区不矛盾,都是实现自贸区路径。RCEP符合区域发展方向,有非常坚强的基础,东盟与很多国家此前已经有自贸区,RCEP是将这些自贸区统和起来,这是有现实基础的。李克强可能会在此次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上就面临的障碍和具体问题进行协调,非常值得期待。
2 安全合作升级推动反恐合作
中国与东盟要打造“钻石十年”,即整体提升中国东盟关系,必然包含安全合作领域。阮宗泽表示,中国东盟在安全领域也要打造升级版,中国和东盟在安全合作领域起步低,要大幅提升,要有更深入交流,才能和中国东盟关系升级版对称。要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军方往来,例如军舰和防务官员等。
据悉,此次李克强总理行程中包括在第十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重申愿与东盟国家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共同维护南海和平与稳定。
许利平表示,此前,王毅外长在东亚外长系列会议上提出中国东盟解决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李克强总理此次应依然延续这个灵活务实的外交思路。另外,在刚刚结束的APEC会议上,中国作为东道主展现了大国崛起和平外交形象,这会打消东盟一些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的疑虑。
中国与东盟国家安全合作领域不仅只局限在传统安全领域,据悉,本届东亚峰会将推动在反恐、灾害管理、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阮宗泽表示,这其中就包括海洋生态安全,中国东盟有海上合作基金,要将其用起来。
3 新一届政府总理首次访缅甸
结束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之后,李克强将对会议东道主缅甸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中国国务院总理首次访缅,备受关注。
此次APEC会议期间,缅甸总统吴登盛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东道主伙伴对话会,这是他就任以来第6次来华访问或出席国际会议。
明年是中缅建交65年,中国外交部日前表示,中方期待通过这次访问,将两国全面战略合作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对于如何进一步加强中缅关系,许利平表示,李克强总理此次访问缅甸主要关注农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合作,核心是增进与缅甸的政治互信。目前,中缅油气管道、铁路和公路等项目都暂停,某种程度上影响两国合作,但是目前缅甸方面也有意愿与中国加强合作管控分歧,这是很重要的契机。
除了农业和基础设施,许利平还指出,缅甸正在搞工业园区,他们的一些代表团也考察了中国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从这个方面中国和缅甸也有合作空间。 新京报记者 王晓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