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归属感,外来人员才会融入广州

06.01.2016  15:03

媒体报道,广州计划用5年时间,加快推进来穗人员在文化、经济、政治、生活等领域全方位融入广州社会。近日广州市政府审议并原则通过《广州市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2016-2020年)》。该计划提出,2016年将先在5个镇街试点,通过探索创建来穗人员共治议事会、来穗人员党支部等,到2020年实现符合条件的非户籍人口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和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等若干目标。

当“来穗人员”这个词汇被泛泛使用的时候,也许还很难体会其分量。幸好有一些权威的数据。据有关部门披露,截至2015年底,广州市共有来穗人员783万人,已接近本地户籍人口数量。这些数据对广州这个城市意味着什么,对于传统意义的“广州人”又意味着什么?

外来人口约略等于本地户籍人口数量,其实已经证实了几年前学界的一个判断:广州正日益成为一座移民城市。对于广州这样的特大城市来说,这样的人口构成当然构成了某种挑战,但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社会学家早就注意到,移民城市因为人口的高度流动性,往往更容易形成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以深圳为例,人口来自全国各地,没有排外、封闭的意识,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了最大尊重,从而也成就了一个开放城市的传奇。

必须认识到,780万“来穗人员”是关系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财富。这应该是讨论“来穗人员”相关问题的前提。但在掂量这笔财富的时候,似乎又不能不考虑到常常与“来穗人员”对举的“本地户籍人口”。这种对举有时候是为了讨论问题的便利,但更多时候,却也是表明无法避免的相异性,这种相异性或许是习俗的不同,或许是语言的差异……怎样让具备相异性的不同群体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一起为栖身的城市奉献心力,对渐渐向移民城市过渡的大都市来说,终究无法回避。

然而众所周知,让不同的群体融合,素来是城市发展中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人口流动性前所未有,与之相伴,在不同的群体之间,人们见惯的似乎总是“撕裂”甚而“冲突”。现在,广州开全国先河,制订让外来人员尽快融入广州的行动计划,其对相关问题的敏感和着眼城市未来的远见无疑应该赢得掌声。

在大都市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群体的融合何以成为难题?如果承认所谓“融合”,其标志性特征就在于让生活于同一社区的人们,都具有共同的归属感,那么就会同意,“融合”之难,难就难在提升居民的共同归属感。

共同的归属感来自于何处?在社会学家看来,影响社会融合的无非四个因素:权利保障、就业、是否和当地人享受同样的待遇、有平等的生活机会。广州市的行动计划,无论是提出“符合条件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与当地户籍学生享有同等待遇”,还是“创建来穗人员共治议事会”,不妨归纳为“子女受教育、政治有参与、权利有保障”,与社会学家提出的要求若合符节。当外来人口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政治参与渠道日益广泛的时候,其对城市油然而生的肯定是归属感,而不是被排斥、疏离的感觉。

广州当下提出让外来人员尽快融入广州可谓正当其时,因为从国家层面而言,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异地高考、居住证等制度的适时改革,已经为消除不同群体的壁垒奠定了基础,各地尽可在现行的法律制度框架下大展拳脚,为社会的融合扫除障碍。一言以蔽之,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只要有利于提升所有居民的归属感,所有尝试都值得鼓励。职是之故,根据目前这个行动计划,各职能部门稍后会拿出什么样的具体实施方案,也更惹人期待。

(编辑:苏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