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载磨得利剑归——访我校水产学科博士生导师陈兆明教授

27.06.2014  11:39

人物简介

陈兆明,博士、教授,我校水产学科博士生导师,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对虾遗传育种与选育研究。先后担任美国莫阿纳对虾遗传育种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客座教授。SCI收录的论文有60多篇,大部分影响因子>2;近五年发表论文10余篇,累计IF 30左右。在PNAS、Virology、Endocrinology等著名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申请美国发明专利2项。近年主要研究成果:国内外首次进行甲壳动物卵黄蛋白原基因的克隆,利用RNAi干扰技术,进行卵黄蛋白原与卵黄蛋白原受体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同时将RNAi干扰技术运用到对虾的刺激性腺成熟的激素(GSH)研究;开展甲壳动物眼柄CHH/MIH/GIH基因家族神经肽的研究,分离出几个用于调节雌性性腺成熟的内分泌激素;开展对虾单性养殖的研究,分离和克隆了决定性别的基因;改进对虾选择育种技术:研究母虾蜕皮周期阶段性鉴定和使母虾的同步繁殖相关技术;应用母虾同步产卵技术,缩短对虾选育的时间;使用家系定向选择育种方法,每年构建100多个对虾家系,平均每年提高生长速度超过8%。

 

4月14日下午两点,我们如约来到陈兆明教授办公室门前。由于是午休时间,担心陈教授在休息,我们不免有些犹豫,敲门的声音连自己都没有听到。可是门里面却传来了清晰的声音:“你们来啦,快进来,外面很热。”陈教授边说边开门,热情体贴地跟我们打招呼,示意我们在沙发上落座。我们的顾虑一下子烟消云散,自然而然地打开了采访的话匣子……

师夷长技不受制

陈教授是我校去年引进的对虾遗传育种与选育研究领域的“海归”高端人才。遥想20多年前赴美求学,陈教授感慨良多。那时国内的对虾研究刚刚起步,规模较大的水产养殖公司寥寥无几,像样的研究平台几乎没有,作为对虾研究领域的年轻人,陈教授为此感到很苦恼。真是无巧不成书,这时一个赴美留学的机会来到了陈教授的身边。美国的对虾研究世界领先,立志献身对虾研究事业的他毫不犹豫地抓住机会,毅然决定只身前往美国,从此开始了长达20余载的海外求学之旅。

谈及当初的选择,陈教授回忆起自己的童心少年。还在大学修读生物学专业的时候,陈教授就对放大镜下虾的构造和虾蜕皮的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第一次看到虾蜕皮,陈教授惊奇不已:从原虾体上整体剥落的虾壳,完美的就像一个精雕细刻的模型!聊到这里,陈教授激动的声音、兴奋的表情就像一个刚刚被奖了小红花的小学生,透着痴迷于观察和探究的纯真与快乐。

虽然对对虾的兴趣始自对虾的外表,但陈教授并没有像大多数对虾研究者那样在虾壳上做文章,研究其各种多糖,而是另辟蹊径,选择对虾繁育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星移斗转,岁月倏忽,陈教授他山攻玉二十载,不觉硕果累累,名成异邦——

首次进行甲壳动物卵黄蛋白原基因的克隆,利用RNAi干扰技术,进行卵黄蛋白原与卵黄蛋白原受体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同时将RNAi干扰技术运用到对虾的刺激性腺成熟的激素(GSH)研究,还开展甲壳动物眼柄CHH/MIH/GIH基因家族神经肽的研究,分离出几个用于调节雌性性腺成熟的内分泌激素……研究工作的势如破竹,使陈教授成为所在领域引人注目的佼佼者。

在海外事业顺利发展,并没有使陈教授忘记自己的祖国。近年国内对虾品种的退化给虾类养殖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引起了陈教授的严重关切。中国很多养虾企业的虾种购自美国,但美国虾种市场已被两家大公司所垄断,垄断公司“坐地起价”,一对种虾售价高达100多美金,国内虾民都是小规模个体经营,根本无法承受如此天价。不仅如此,美国还有意选育具有“近亲血统”的种虾,使种虾再次繁殖的存活率极低。虽然我国近年来也开始对虾选育,但是选育的效果不理想,且存在很多病害。技不如人,便要受制于人!陈教授觉得是时候回国效力了。

打通中西悟师道

在海外游学十几载,陈教授深知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各有千秋。国外研究生的培育模式“自由”取向更加明显:首先,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大都要求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研讨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印象,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学内容和科学研究的融合贯通,突出专业教育的特色,要求教师必须首先在科研上取得有效成果,然后与前沿知识相结合,再融入课堂教学中,充分演绎给学生,以此培育学生的能力。从这两点来看,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自由度”主要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而制定的。反观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也称得上别出心裁。例如“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学期伊始即针对具体学生特质制定培养方案,并全程跟进。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从教师这个角度出发,结合学生个人特质而制定具体培养计划,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

陈教授在认真比较这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效果之后,总结出自己独特的研究生培养办法。首先,他利用“贵族班”——2名学生作为“药引”,糅合“中英双语教学”这味语言“调剂品”,研制出“办公室高效课堂双语教学模式”的“百灵散”。如此就有了这样一番别致的场景:在安静的办公室里,陈教授用普通话和英语与同学们非常轻松愉快地交流着,不仅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和锻炼英语听说的机会,而且陈教授也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有重点的反复讲解,增加学生的印象,此外还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

不拘一格探求教学之法,正是一名教授的本分。作为学生,我们深知坚守本分的可贵,对师者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我们请陈教授对同学们说几句话作为寄语。陈教授给出了如下箴言:第一,研究生的学习要有深度、高度和广度。除了本专业的课程外,还要广泛涉猎,关心时政,拓宽视野和知识面。第二,做事先做人。要善于维系人际关系,培养社交能力,从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体会为人处世之道。第三,研究生学习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如坐春风的访谈中,约好的采访时长很快到了。告别陈教授,走出办公室,我们感觉内心亮堂堂的,一如午后阳光下的校园。

 

(原载《海大研究生报》,本网转载时有较大删改)


(新闻主编:张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