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分数越高,大学就真的越好吗?

31.07.2015  17:07
高校招生录取正在进行之中,这是一场围绕着高考分数展开的竞争——通过录取分数线的高低证明高校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大学的声誉。

  高校招生录取正在进行之中,这是一场围绕着高考分数展开的竞争——通过录取分数线的高低证明高校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大学的声誉。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也总是觉得录取分数线高的大学好,录取分数线低的大学不好;录取分数线高的专业好,录取分数线低的专业不好。选择大学和专业变成了买涨不买跌。(《中国青年报》7月27日)

  录取分数线,为何会成为高校“命根子”,变为高校质量和声誉的象征?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在目前的高考升学评价和学校办学制度之下,除了分数线之外,没有其他指标来评价一所大学的生源质量。甚至有排行机构,就用录取分数线作为高校生源质量的指标。如果招生录取制度不变,高校和中学,以及全社会,对分数的态度就不可能转变。指责高校只看分数,不可能有任何作用——如果北大录取分数连年下降,社会舆论必然指责北大的办学出现问题,因此,只要能保住录取分数线,就能保住江湖地位,只要录取分数在内地高校中位居前列,就说明学校办学一流。

  有意思的是,虽然高校把录取分数线作为学校办学质量的象征,但我国大学的录取分数线,通常与大学的办学质量、办学声誉并无紧密关系,而往往与学校传统录取数据有关。比如,北大近年来屡屡曝出办学丑闻,前任校长更是遭到舆论持续不断的冷嘲热讽,学校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可是,这些丑闻似乎并不影响北大的招生;还有,两年前,人大曝出招生丑闻,网上曾有议论,人大的录取分数会不会走低,可事实是,人大录取分数根本不受影响。

  这种录取分数和办学质量、声誉的关系,给大学带来的“启示”是,不管办学上出现什么问题,只要抓住录取工作,分数线就会坚挺。而我国的招生录取制度,又为大学去操控录取分数线提供了制度性漏洞。——按照我国的高考志愿填报和录取规则,一名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最担心的是能不能被这所学校录取,在以前实行等第志愿填报和录取时,第一志愿填报出现失误,就可能导致志愿填报失败,在实行平行志愿之后,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志愿填报仍旧存在定位不准的风险。

  为规避风险,提高志愿填报成功几率,考生和家长所能做的,就是参考往年的录取分数(名次),进行志愿填报定位,如此一来,影响学校当年录取分数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往年录取数据。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所能做的,就是“挖空心思”提高录取分数,让高分学生在定位时,把本校作为目标学校(高分学生在定位时首先考虑的是往年录取分数高的学校)具体途径有三。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