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小"律师:64岁通过司法考试 直言很幸运
帮84岁的老婆婆解决房产纠纷。
6月17日,成都骄阳似火,太阳一大早就出来蒸晒着街面。记者见到耿留栓时,他额头上有一层细细的汗珠。他正着急赶公交车前往新都,回访一名84岁的老婆婆。为了帮老婆婆解决房产纠纷等一系列问题,他已经去过老婆婆所在的敬老院十几次。从家里出发,耿留栓需要转3次公交车,花近2个小时才能到达。
“能调解就调解,尽量不上法庭。”耿留栓是个“和事佬”,经常劝人少打官司,不挣钱也要先调解。从2011年通过司法考试后,他在2013年拿到职业资格证书,从业几年来,他被人求助过几百次,但仅出庭30余次。
年纪最大考生
64岁通过“天下第一考”
半路出家立志考10年,每天学习8小时,反复阅读30本书……终于在第6次参考,奋斗的第8个年头“高中”。2011年,64岁的耿留栓成为了当年通过四川省司法考试年龄最大的考生。
国家司法考试,以其难度高、通过率低而被称为“天下第一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以64岁高龄成功通过考试,耿留栓觉得自己运气很好。
当年,四川共有17223人报名参加司法考试。耿留栓考了314分,擦边刚刚过线。资料显示,根据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办公室公告,2011年国家司法考试全国合格分数线为360分,部分地区放宽了合格分数线。四川省则被列为放宽地区,合格分数线下降为310分。因此,耿留栓险超及格线4分。
耿留栓祖籍河南省三门峡,在部队当了27年兵。1985年来到成都,转业后,在四川省林业干部学校负责党务工作。
“我想退休之后有个事儿做。”说到参加考试的初衷,耿留栓告诉记者,退休后的生活不能闲着,脑子要经常转动思考,才老得慢。而为何会选择律师这一行业,还得益于自己的一个朋友,也可以说是“恩师”。“他是我儿子的初中政治老师,退休那年60岁,过了司法考试,当了律师。”耿留栓说这位老律师比他大21岁,他们常在一起聊天,老人建议他也可以去考司法考试。
当律师,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耿留栓想,自己做行政工作的,这些年也算积累了些社会经验。而最重要的是,耿留栓认为自己是刚强、正直的人。“法律不是就讲公平和正义吗?我觉得我的性格很合适干这个。”52岁,他自学考上了四川师范大学法学专业,4年后获得法学学士学位。57岁,他开始向“天下第一考”———国家司法考试挑战。
高龄小律师
月入一两千 感觉挺满足
在通过司法考试后,2013年,耿留栓正式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对于律师这个职业,他有着很强的自豪感。他的包里,随时装着一大堆律师的材料,有律师证复印件、法律咨询登记卡、律师事务所介绍信……只要没事,他都会穿着一套深色衣服,早上9点准时出现在办公室。
这个注册在成都市武侯区的律师事务所,有近50名律师。耿留栓,毫无疑问,是年龄最大的那个。
同事们的平均年龄30岁,而耿留栓的儿子,今年已经41岁。周围的这些人,年龄比他儿子都小。饭后发困了,同事们泡一杯咖啡聊聊天,他泡一杯茶慢慢品,翻翻文件,老茶壶上厚厚的一层全是茶垢。
“我不觉得和同事们有代沟。”耿留栓大笑着说,有些同事私下里亲切地叫他“耿大叔”。现在他还组成了3人小组,小组里的成员都会去社区做法律咨询服务。“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年龄虽大,也不能“倚老卖老”。耿留栓忠实地遵循着律师的业界“传统”。“开头几年接手的都是小案子,要从小案子中积累更多经验,这样才有底气接手大案。”案子虽小,功夫却不能少。耿留栓至今还记得一个关于欠款的案子,自己奔波于法院,客户家中,各种调查取证,来来回回往返了不下于50趟。而且除非紧急情况下选择出租,出行主要靠公交和地铁。“已经习惯了,并不觉得很累。”
而耿留栓一个月的收入,除掉交通和饭钱,纯进账1000至2000元。“这个收入我觉得挺好,毕竟现在我接的都是小案子。”他笑。
第一场庭审
害怕“卡壳”腿都在颤抖
耿留栓的第一场案子,对他尤为重要。
“刚开始大半年没有案子,心里慌啊。”耿留栓说,刚入行的律师没有经验,难以接到案子,而他年龄又大,更没人找他。直到一个朋友给他介绍一个案子,他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花在上面了。他担心,要是第一个案子输了,以后就没有人找他了。
他清晰记得第一个案子的所有细节。一个80多岁的大爷借了另外一个70多岁大爷11万元,拖欠了10多年都没还上。按照当时的约定,利息都翻了几番,金额超过了本金。作为原告律师,为了理清思路,找到证据支撑,他坐着公交车去调查了20多次。在开庭前几晚,他准备代理词、辩护词、找法条,紧张得整夜都睡不着觉。
砰——法槌一响。耿留栓的腿不由得抖了一下。他抬头看了法官一眼,法官的脸很严肃,他顿时心里更加紧张了。“法院是一个严肃的地方,法官不管你是不是年纪大。当时我特别担心,要是法官提的问题,我‘卡壳’该怎么办。”耿留栓向记者回忆他第一次站上法庭的情景。在他眼里,那是一个“战场”,他必须得尽全力来战斗。
爱当“和事佬”
不爱打官司 三年仅出庭30余次
耿留栓是个“和事佬”,经常劝人少打官司。执业几年来,他被人求助过几百次,但仅出庭30余次。
现在,耿留栓已经有了回头客。他还带了2个实习生,越来越有范儿。在接受记者采访的间歇,还有老客户给他打电话,想给他介绍业务。
从大半年没有案子,到一个月平均2个案子,虽然业务量不算多,但耿留栓很知足。他经常挂在嘴巴一句话:能调解就调解,尽量不要上法庭。也有人质疑他,这个律师傻啊,官司少了,你还挣什么钱?耿留栓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宁愿不挣钱,不打官司比打官司好,能不打尽量别打。有的群众不懂法,争吵起来就要打官司,不仅给司法部门增加了办案压力,也不利于日后的相处。
每周,耿留栓都要去武侯区玉林北路社区做法律服务。他处理得最多的就是鸡毛蒜皮的邻里小事。
一家人出现了婆媳矛盾,婆婆和媳妇在微信上吵架,“战火不息”闹着找耿留栓打官司。耿留栓了解情况后发现,和媳妇关系不好后,婆婆担心自己出钱买的房子被霸占。儿子则是个火爆脾气,在耿留栓面前又是摔凳子,又是砸桌子。当时的凶悍混乱场面,把白发苍苍的耿留栓唬得够呛。
“我耐心给他们讲道理,一家人闹到上法庭,以后的怎么和睦生活?”耿留栓拿出了他“和事佬”的和颜悦色,最后终于把一家人说通了。
除了协调婆媳矛盾,耿留栓还帮人打过“堵下水道”的官司。楼上楼下住户的下水道被堵塞了。经过多次协商,对方不愿意露面协调。无奈,耿留栓作为原告律师,将楼上的住户告上法庭,最终帮楼下住户打赢了这场官司。
对话
立志律考10年幸运第8年考上了
华西都市报:您是想退休以后有事情可做才跨界做律师的,但是有那么多的职业,为什么偏偏要选这一行呢?
耿留栓:最主要是性格,我觉得我性格适合做这个,加上认识的那位朋友,也就是我儿子的老师,也是60岁退休那年才考的司法考试,我就觉得自己也是可以的。所以就去考了,我给自己定了10年的期限,10年都考不上就放弃,第8年终于考上了,也是很幸运的。
华西都市报:我看您口袋里面有俄语书,在学俄语吗?
耿留栓:多学点技术总是没错的。以前高中的时候有学过几年的俄语,现在就想把知识捡起来,所以每年都要抽点时间读一读,念一念。万一以后碰到俄罗斯人,我们还可以用俄语交流。
华西都市报:您做律师也快三年了,现在感觉怎么样?
耿留栓:相比起刚入行的时候,现在反而越来越觉得有意思了。可能是因为现在对这一行越来越了解了。虽然接手的都是一些小案子,但是我觉得现在是经验积累的阶段。每天忙来忙去的也觉得很有意思。
(华西都市报记者 刘秋凤 谢燃岸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