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启荣:我愿意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

03.04.2015  20:04

  人民网温州4月2日电 (傅立波、周建国)致辞、鞠躬、献花,3月30日上午,温医大师生代表齐聚人体科学馆,共同追思一位非常可敬的长者——温州首位遗体捐献者徐启荣先生。

  徐启荣老人是瑞安市陶山镇人,病逝于2011年12月。老人生前一直有捐献遗体和眼角膜的想法,他与爱人在1999年立定遗嘱,表明身后要捐献遗体。为此,两个人还特别来到我校签下遗体捐献书,并到温州市公证处对遗嘱进行了公证。

  老人过世后,他捐献了眼角膜让两位失明的患者重获光明,他的遗体也被送往我校用于教学研究。三年后,已完成教学研究的老人遗体在庄严的追思会后被家人接回,将于4月6日在温州殡仪馆火化,家人计划将他安葬在瑞安老家。

   变废为宝,惠泽后世

  在徐启荣的追思会上,老人的20多亲属再一次和老人“相聚”。

  “我愿意将自己角膜捐献给需要的人,将遗体捐献给温州医学院,给医学研究做点贡献。‘变废为宝,惠泽后世’这是我的心愿。”老人的儿子徐良程在追思会上宣读父亲生前那份经过公证的遗嘱时,多次止不住哽咽,而现场不少人更是泪流满面。

  徐启荣老人的遗嘱里,字里行间流露出老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社会的一份责任与关爱。“我认为献遗体是有益于社会的慈善事业,是文明之举,希望得到所有亲朋好友的支持和理解。”老人在遗嘱中写道。

  “我们两兄弟的压力很大。”徐良程说,开始的时候对于老人的遗愿,几乎全部亲属包括他们兄弟俩,都持不理解、不支持的态度,劝老人放弃捐献的念头,但是父亲的态度很坚决,一再坚持。就在老人去世前的三四天,已病重不能说话的他,还是在病床上用笔在纸上写下了“(遗体)开心送医学院”。老人弥留之际的举动,感动了当时在场的所有亲属,也促使他们转而支持、接受并完成老人的遗愿。

  当年,徐启荣捐献遗体一事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徐家人坦言一度受到来自身边的许多质疑、责问甚至是谣言的困扰。“在我们看来,父亲的这种精神和做法真的很了不起。”徐良程说,父亲的做法能得到全社会认可,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他们希望能通过各种渠道,让人们更多地了解遗体捐献的必要性。

  “生活是美好的,生命是可贵的……爸爸在生时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帮助和理解。我死后谅你们也不会听到人家说我坏话,这大概就是我留下没有经济意义的精神财富吧!”这是徐启荣遗嘱中的一段话。

   感恩,感谢,期待和呼吁

  徐启荣老人的追思会是我校首次举行的遗体捐献者追思会,50多名医学生身着白大褂,手持鲜花参加。

  “我们要感恩徐启荣老先生,志愿无偿捐献遗体用于医学教育事业。感恩你的大舍大爱,才能让医学生掌握丰富的人体基础知识,感恩你的无私精神,才能让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感恩、尊敬、仁爱。”校长瞿佳在追思会上致辞时说,他还特别感谢徐启荣老先生的家人对医学教育事业的理解、支持和奉献。

  据温州红十字会的数据显示,自2010年温州市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以来,徐启荣是温州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捐赠遗体的人。而近几年来主动联系温医大想捐献遗体的有20多人,真正成功的目前也只有徐老先生一人。遗体捐献制度的不完善和来自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成为目前我国遗体捐赠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

  按照医学教育大纲,每4名到7名学生应该解剖一具尸体,但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在校生平均20人才能解剖一具尸体,甚至还出现了没有尸体供学生解剖的现象。从今年1月1日起,公民自愿捐献成为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来源。为此,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瞿佳在去年和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通过提交议案呼吁尽快制定“遗体捐献法”,规范遗体捐献程序、遗体保存与管理制度,确定遗体捐献性质,落实捐献和接受双方权利义务等,以解除人们的顾虑,保障捐献者的权益,确保捐献的遗体能真正用于教学、科研和社会公益事业。

  “要让遗体捐献有法可依,解除大家的顾虑。同时保障捐献者权益,让他们和家人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关怀,让遗体捐献工作得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瞿佳说。

   无言良师”的医学人文教育

  每位医学院校的学生都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在讲台上传播知识的医学老师,另一位则是像徐老先生这样将遗体贡献给医学研究的老师,他们被尊称为“大体老师”或“无言良师”。

  “‘大体老师’用自己的身躯教会我们人体的结构、血脉的走形,他们的无私告诉我们,医学并不是冷冰冰的,医学是有人文情怀有温度的,他们教会我们怎样去尊敬生命、善待生命,怎样去承担作为医学生的责任。”临床医学大三的学生陈丽丽说,因为了解徐启荣老师的生平事迹,也曾拜访过他的家人,在解剖课中他们面对这位“老师”,内心充满了感恩和敬佩,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身上的责任。

  在医大师生眼中,“大体老师”教的并不只是解剖课,更是人文课,医学生们通过对捐献者生平的了解和家属的联系互动,增进了感情的纽带。“医学生要明了这种大爱和奉献,懂得感恩、虔敬谦恭地学习,更懂得怎么去关心人,这对于他们将来踏上工作也是帮助很大的。”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楼新法说。

  相比“遗体捐献者”这个称呼,同学们更习惯称徐启荣为“老师”。在追思会上,现场的每一位医学生向他们的这位“大体老师”鞠躬和献花,以此与“老师”话别。

  “我们期待由过去神秘、冰冷的解剖学教学走入互动的、利他式的‘生命毕业式’。在‘大体老师’的解剖教学中,医学生不再是一名骄慢的执刀者,而必须是一位充满感恩的学习者,向‘大体老师’学习,包括老师的一生。这是我对我们医学生的期待,也是对中国医学人文教育的期待。”瞿佳说,学校未来会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相关工作,通过加强对遗体捐赠者及其家属的人文关怀,举行遗体捐献者追思会、在校内建遗体捐献者纪念碑等形式,推进学校的医学人文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