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华接受《人民日报》专访:东莞依然是外资投资热土

25.01.2016  10:12

■1月21日,市领导徐建华接受人民日报专访 首席记者 郑琳东 摄

制图/杨智宏

东莞时间网讯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全面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之年。回顾“十二五”,应该如何评价东莞过去五年的发展?东莞真的如外界所质疑的那样吗?展望“十三五”,东莞如何谋划今后五年的发展?

针对这些热点话题,日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接受了《人民日报》专访。徐建华坦言,在过去不平凡的五年中,最欣慰的是“东莞稳住了”,并保持逐渐向好的发展态势。他以数据为证,东莞依然是外资 投资 的热土。

回顾“十二五”

最欣慰的是“东莞稳住了”

过去五年,是东莞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五年。在这五年间,东莞告别改革开放以来前三十年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区间。尤其是在2012年的一季度,东莞的 经济 增长跌到了创纪录的1.3%。东莞随之被卷入到了舆论的漩涡,久久不能平静。

东莞为何如此受到外界的关注?徐建华坦言,东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在相当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改革发展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中国经济运行“晴雨表”的角色。在 金融 危机后,欧美市场的持续疲软,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严峻挑战,作为先发起来的东莞,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如果说以前大家关注的是东莞如何率先发展,那么在金融危机后,大家更多关注的是东莞如何率先破解难题”,徐建华说。

回顾东莞过去五年的发展,徐建华倍感欣慰,“虽然东莞面临着这样那样的挑战,经济增速一度下滑,但是东莞稳住了,并逐渐保持了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

更让徐建华高兴的是,东莞经济在“稳”住的同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也在逐步优化。比如,在产业结构上,2014年东莞的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工业方面,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一直在稳步增长,发展速度也高于全市工业增长速度。

在“十二五”的收官之年,2015年,东莞更是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预计全年GDP达6275亿元,同比增长8%,进出口总增幅在全国外贸总额前五名城市中排名第一。

回应质疑

东莞仍然是外资投资的热土

金融危机以来,尤其近两年来,关于东莞企业倒闭、外企纷纷撤离东莞的传言不绝于耳。关于东莞不再受外资青睐的说法甚嚣尘上。东莞真的被外资抛弃了吗?东莞真的出现企业倒闭潮了吗?

对此,徐建华在专访中予以了正面回应。他举例说,在2015年,东莞实际利用外资53.2亿美元,增长17.5%。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原地增资扩产的。“如果说外资对东莞没有信心,东莞实际利用外资不可能有那么高的增长,这也说明,东莞仍然是外资投资的热土”。

而关于企业倒闭的传言,徐建华再次以数据说法。2015年,东莞全市市场主体达71.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3.3%;市场主体注册资金8933.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6.7%。

展望“十三五”

大力推动“三个走在前列”

“过去几年东莞面临的一些问题和考验,给我们形成了一定压力,但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加快发展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坚定了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的信心与决心。”徐建华表示,接下来,东莞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提质,科学谋划好东莞今后发展。特别是要牢牢把握住“十三五”重大机遇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对外开放合作、重点改革突破“三个走在前列”,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确保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是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加快转换发展动力。以参与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以松山湖(生态园)为主体的重大区域创新园区、平台和载体,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加快把东莞理工学院建成我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积极构建“创新核-创新轴-创新网”的创新体系,主动承接广州、深圳全省创新“双核”的辐射,全面融入珠江口东岸创新走廊发展,  为自主创新注入新动力。大力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计划,力争2016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100家,高企培育入库数量达到700家以上。大力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加快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研发、制造及应用,抢占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加快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搭建股权投资、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加强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企业家人才、海外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大力推动对外开放合作走在前列,多维拓展发展空间。围绕把东莞建设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继续办好 海博会 ,鼓励企业在沿线国家合作建立境外经贸合作产业园和东莞产品境外展销中心,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中俄贸易产业园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加强虎门港与东莞石龙铁路国际物流中心的联动,推进水铁联运,促进“一带一路”在我市无缝对接。进一步加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对接,着力将我市建成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示范延伸区和优先拓展区。加强与港澳台合作,深化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合作,积极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拓展东南亚、中西亚、南美、非洲和南太平洋岛国等新兴市场,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统筹内外资一体化招商引资,加快形成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技术资本齐头并进的招商引资格局。深入实施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战略,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一般贸易,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努力增创外贸发展新优势。

三是大力推动重点改革突破走在前列,着力增创制度红利。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点工作,深入推进简政放权、行政审批体制、投融资体制、商事登记制度、外贸服务管理、科技体制、国有企业等系列改革,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进一步建立健全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统筹协调、跟踪问效、督查考核、宣传引导机制,确保每项改革任务都有目标、有路径、有措施、有可以检验的成果,使改革真正成为引领新常态发展的新动力、新优势。

在大力推动“三个走在前列”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我市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协调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建设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接下来,我市将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着力补齐协调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建设“三大短板”,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