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华接受《南方》杂志专访 谈东莞转型升级历程
2月19日,徐建华接受《南方》杂志社总编辑吴爱平专访。(记者 郑琳东/图)
杨智宏/制图
徐建华接受《南方》杂志专访谈东莞转型升级历程
保持战略定力至关重要 要矢志不渝地走下去
东莞时间网讯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近几年东莞 经济 转型升级的历程,先抑后扬或许比较贴切。
2012年一季度,东莞经济跌至罕见的1.3%,此后,在外界不断的质疑声中,东莞经济增速缓慢上升,并保持了持续向好的态势。到2015年,东莞GDP达6275.06亿元,迈入了“千亿美元俱乐部”。而整个“十二五”时期,东莞经济实现了年均增长7.93%的骄人成绩,平稳过渡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这几年中,东莞经济的转型升级究竟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历程?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作为舵手,东莞的决策层在推动转型升级的实践中,又有哪些感受与体会?针对这些热点话题,日前,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接受了《南方》杂志专访,畅谈东莞转型升级背后的点点滴滴。
对于最受关注的东莞转型升级是否成功的话题,徐建华坦言,成功和胜利是一个阶段性的概念,不是永恒的概念,东莞不会自己去定义。但他同时指出,东莞这几年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调结构、转动力取得阶段性的成绩,也极大增强了东莞干部和群众继续对经济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动力切换的信心。
徐建华强调,调结构、换动力是战略性任务。这必然是比较长的过程,会有顺境逆境,会有起跌、有忐忑、有质疑。但只有创新才有出路。因此,保持战略定力至关重要,要矢志不渝地走下去。
■数说东莞结构调整
7.93%:4年来,东莞经济总体而言是稳的,平均增长速度为7.93%。
986家:去年东莞还净增了30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的16.7%,现总数为986家,稳居全省第三。
50%: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外来务工人员占了70%,经过一轮产业调整后,降到了50%左右,高中及以上的占比则增大了。
27个:2014年,全市新型研发机构已翻倍至24个,去年增加到了27个。
1万个:去年,全市拥有自主品牌的加工贸易企业数量超过2000家,累计注册品牌突破1万个。
40.5%:自有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占到74%,比 金融 危机前提高了40.5个百分点。
回顾转型历程
牺牲了“速度”,但换来了“结构”和“动力”
经济增速一度跌至谷底,后又持续向好,东莞转型升级所走过的这几年,堪称跌宕起伏。如何评价东莞这几年转型升级的成效?东莞转型升级究竟走出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这几年,东莞转型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徐建华坚定地说。他回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外贸形势严峻,经济的外向拉动力明显减弱,受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要素优势的双重挤压,东莞一些传统的中小企业难以为继。一方面,部分经营不善的传统中小企业不得不关停并转,而另一方面新增长动力的崛起还不能立竿见影,“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不事先加大力气谋划,东莞经济增长可能会遭遇大起大落。”
后来的事实证明,4年来,东莞经济总体而言是稳的,平均增长速度为7.93%。
“我们讲稳中求进,这个稳,不是靠回归传统路径求稳,而是要持续地调结构、换动力。我们要看,当经济增长速度从2位数降到1位数时,能否换来结构和动力的转换”,徐建华说。
东莞牺牲了“速度”,但有没有换来“结构”和“动力”?对此,徐建华以数字说话,根据初步核算,去年,东莞第二产业增加值2902.98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3351.59亿元,增长10.0%。
工业生产呈回升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11.09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先进制造业增长8.5%、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0.2%,两者增速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
此外,去年东莞还净增了30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的16.7%,现总数为986家,稳居全省第三。
而作为全国进出口位列前五的外贸大市,在出口结构中,一般贸易的占比原来仅为8%,基本上依赖加工贸易。但去年,一般贸易占比已经达36.6%,同比增长了8.9%,而整个外贸依存度则下降至166%。在出口产品方面,高技术产品的比例也在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外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比如,东莞外商在服务业 投资 首次超过制造业,占全市合同外资53.1%,比上年提升了27.4个百分点。而实际利用外资53亿美元,增长了17%,在全省排名第三。
“还有一个可喜现象,这53亿美元里,70%是现有企业的增资。现在,外界关注东莞是否出现了‘撤资潮’。我想说,一是如果现有外资企业都垮了,哪来的增资。二是这些有能力增资的企业,选择在东莞增资,说明了东莞营商环境良好”,徐建华说,这个数字,有力驳斥了外界的“唱衰”论调。
徐建华还表示,在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治理的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带来了研发投入和高层次人才的增长。原来低端产业比较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外来务工人员占了70%,经过一轮产业调整后,降到了50%左右,高中及以上的占比则增大了。而人才结构的优化,也减轻了社会综合治理的成本。
“因此,对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力投入,除了产出经济效益外,还会溢出很多社会效应。”
解读创新路径
既“傍科技大款”,也“练好内功”
这些年,东莞的创新工作备受瞩目,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现场会在东莞召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来莞调研创新工作。在市“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东莞明确提出,要在创新驱动、对外开放、重点改革突破上走在全省前列的战略决策。东莞的创新秘诀是什么?相对深圳,东莞的创新之路有何不同?
“创新驱动发展是全省的核心战略。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东莞如果不走创新发展之路,就没有出路。”徐建华的话掷地有声。
“去年,东莞的市场主体数量接近72万,但年销售额50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1家,超100亿元的12家,超50亿元的34家。这就意味着东莞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而且大量的中小微企业没有能力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而没有研发能力,就没法开发新产品。现实中,东莞的科研机构、人才特别是理工学科的人才较为缺乏。”徐建华说,
在此背景下,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东莞首先提出了“傍科技大款”的思路,拜访了教育部、科技部和北京的一些高校。随后,市领导又兵分两路,到中部和华东地区引入一流大学,到东莞设立研发机构,促进东莞优先发展的产业与高校领先发展的学科进行对接合作。比如,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和东莞的半导体产业、华中科大和智能机器人产业对接。
“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办法,解决大量中小微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和研发的难题;另一方面,这些新型研发机构的成果也需要产业化。东莞拥有很强的产业配套能力,以及需求旺盛的市场,能够为他们提供很好的条件来实现价值。”
显然,这种“傍科技大款”的做法取得了成功。2014年,全市新型研发机构已翻倍至24个,去年增加到了27个。除了数量增长外,其内涵和规格也在不断提升。
不过,在徐建华看来,“傍科技大款”,是借助外力来解决问题。但有外力,也要有内力。外力是重要的外部条件,但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最后要企业发力才行。
徐建华说,要发挥好企业主体作用,就要抓住重点。一方面,要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等内源型企业,有了更多的市场主体,外力才有作用的对象。对于大的企业而言,鼓励其设立研发机构。这次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提出,到2020年,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企业全部都要建立研发机构。
另一方面,对于外源型企业,也在促进他们建立自身的研发机构,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商标。去年,全市拥有自主品牌的加工贸易企业数量超过2000家,累计注册品牌突破1万个,自有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占到74%,比金融危机前提高了40.5个百分点。虽然还是加工贸易的形态,但已经在不断升级了。
“值得强调的是,内外力对接,还要通过改革来搞好创新大环境。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的同时,要做好教育、医疗、文化事业等公共服务,让人才能够在这里安居乐业。而外力要不断增强,就需要扩大范围引进人才”,徐建华强调说,外力、内力、环境,三者缺一不可。
而谈到创新环境,一衣带水的深圳一直是东莞学习的榜样。但在徐建华眼里,东莞在学习借鉴深圳经验的同时,东莞的创新之路也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同,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不同:
首先,东莞腹地较大,毗邻深圳等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区域,能接受创新的辐射。一些毗邻深圳的镇,对接产业比较方便,还存在一定的可开发空间。
其次,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干预较少,产业配套成熟,具备了接纳产业转移的条件。现在讲产业转移,必须是产业链式转移。没有产业配套,单个企业转移很难活下来。
再次,生活成本相对较低,比如,相对广州、深圳而言,房价就还处于低位。再加上,东莞属于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占了大部分,文化多元,包容性比较强。
畅谈转型体会
保持战略定力至关重要
2011年底,以徐建华为班长的新一届党委政府上任,2012年初便遭受东莞经济增速的谷底,之后便开始了漫长的复苏历程。4年多的转型升级历程中,作为这种城市发展的舵手,东莞的决策层如何看待这一不平凡的历程,有什么样的感受?
对此,徐建华坦言,成功和胜利是一个阶段性的概念,不是永恒的概念。“因此,现在东莞转型升级是否成功,或是否已经进入拐点,甚至进入创新型经济阶段,我们都不去定义。”
徐建华指出,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东莞这几年调结构、转动力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绩。虽然只是阶段性的成绩,但是非常重要,其中有两点感受很深:第一,这从实践层面证明,中央、省委的决策是正确的,东莞能给出一个回应;第二,这极大增强了东莞干部和群众,继续对经济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动力切换的信心。如果这几年看不到成绩,大家可能会徘徊。
“省委胡春华书记曾讲过,广东创新经验有两条,一是紧扣发展,一是紧抓落实。对于东莞而言,同样如此。”徐建华说,一方面,调结构、换动力是战略性任务。这必然是比较长的过程,会有顺境逆境,会有起跌、有忐忑、有质疑。但只有创新才有出路。因此,保持战略定力至关重要,要矢志不渝地走下去。另一方面,每个城市的资源禀赋和配置手段是有限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选准重点。因此,要按党委政府的要求,突出重点、抓好落实。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如果创新停滞了,发展也就停滞了”,徐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