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徒步北极点:北极熊“躲猫猫”北极鹿皮包骨

03.06.2014  11:10

  北京时间4月21日凌晨5时8分,经过16天的艰难跋涉,65岁的云南地矿学家费宣成功站在了地球的北纬90度极点,将五星红旗插在了北极点。他成为第一个徒步到达北极点的地矿学家,也是徒步到达北极点年龄最大的中国人,还从北极点带回了珍贵的地矿样本。不过,这次旅行让他“伤筋动骨”,回国一月,北极恶劣天气给他的身体造成的伤害还未复原。而北极点之行也让这位地矿学家深表忧虑。“我们在北极圈走了200多公里,没见到一只北极熊,根据资料,我们经过的区域应该有北极熊,这说明北极熊的数量在萎缩。见到的北极鹿数量也极少,并且瘦得皮包骨头,地球变暖导致北极鹿的食物已极度匮乏。这是灾难。

   危险:跌入巨大冰缝险丧命

  坐在挪威位于北极圈内的城市朗伊尔喝着滚烫的咖啡,费宣才有了回到人间的感觉。每天顶着零下40℃的低温和8级狂风,狂风卷起的冰碴拍打在他的护目镜上,即便这样,面颊还是生疼。由于北极点海水潮湿,气温极低,整个两周行程,潮湿的水汽使他的衣服始终是湿的。

  费宣说,在北极徒步,最大的危险是冰缝。“冰裂缝往往是浪费时间和体力的最大杀手,经常走着走着面前就出现一条冰裂缝,小则十几厘米,大则有几公里。小的可以跨过去,大的就只有绕着走,最长的时候,我们绕了一天半,才绕过一条冰裂缝。

  以前有纪录以徒步方式到达北极点的中国人仅8名,其中包括云南的探险家金飞豹。在费宣出发前,好友金飞豹还特意嘱咐费宣,一定要小心冰裂缝。

  4月18日傍晚,在跨越其中一条冰裂缝的时候,费宣落入了冰裂缝中,下面就是深达60O0多米的海盆,冰水瞬间就到了腰部,费宣当时想“坏了”。

  幸好旁边的领队埃里克森眼急手快,一把将他拉了上来,并采取了急救措施,用雪不断地在他身上搓,雪一沾身上马上就变成了冰,能阻止冰水带走体温,过了十多分钟,他才感觉到身上有些温热。费宣说:“入水那一刻,相比起在冰上的温度,海水很温暖,甚至有多泡一会的感觉,但其实这是很危险的,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很快就会失去体温了,整个人就失去知觉了。

  在费宣看来,掉入冰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9级大风、零下40℃低温和湿度95%的潮湿天气下行走,对体能消耗太大。“每天拖着40公斤重的装备,可以说,每走100米都气喘吁吁,并且低温已经把脸和皮肤冻伤,还要忍着刺痛。”他说,当时零下35℃,掉进冰缝后必须马上搭帐篷后生火烤裤、靴。

   一觉醒来又回到起点

  16天的北极行走,留给他的不止是身体的疲倦,还有被冻伤的手指。从北极点回来已近一月,费宣的手依旧肿胀如馒头,以致现在吃饭都拿不了刀叉,“只能吃‘手抓饭’。”费宣说。

  本次北极国际探险队一共九人,分别来自美国、英国、爱尔兰等国家,而费宣是唯一的中国人,也是年龄最大的一位,被队友戏称为探险队三最:“年龄最大、英语最烂、汉语最好”。

  因为全程是在没有后援的浮冰上行走,没有狗拉雪橇,食物、燃料、帐篷、生活物资都得装在一个雪橇里,自己拉着三四十公斤的装备行走,困难可想而知。“我们经过的地方没有爱斯基摩人,没有狗拉雪橇,只能自己拉雪橇。

  作为地质学家,费宣也在这次徒步探险中深切感受了全球变暖带来的后果。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的浮冰变得碎小而且容易飘动,水面上的浮冰在慢慢向南漂移,探险队往往走了一天,辛苦走了10公里,等睡一觉,第二天走出帐篷,通过GPS一定位,又回到了昨天的起点。

  要不是有GPS定位,队员们很可能每天都在白走路,原地踏步。“基本上走10公里倒退5公里,正因为有了这些不可预知的因素,导致整个探险比预计晚了4天。”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浮冰层移动很快,全程120公里的直线距离,至少走出了近200公里。费宣说,“白天我们要自己拉着行李往前艰难步行,每天低头前行的日子里我最想念的是昆明小吃。

   16天“日不落”未见北极熊

  每天抵达营地后,费宣烧水化雪,把热水倒进袋装简易食物中,然后胡乱地吃下去。“每天最痛苦就是方便的问题,那么低的气温加上周围的环境十分不便,我尽量采取少吃少喝的办法,你想你每天行走在浮冰上,怎么上厕所?

  “还有一点比较难,北极湿度很大,每晚睡在帐篷里都觉得很冷,感觉身上结了冰。第二天一早出发,身上都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由于睡袋都是湿的,就像睡在冰水里一样。加上帐篷外面8级大风,晚上说是睡觉,其实都没法睡踏实,实在太冷,都是迷迷糊糊的半睡半醒。

  费宣在北极徒步的这段时间,恰逢北极极昼时节,所以,在这里睡觉完全不可能像在国内一样晚上10时就睡觉,早上6时起床。

  每天的行程是以浮冰为目标。比如说,今天一定要赶到某一块浮冰的位置,到了这个位置就休息,不到就不能休息,完全没有规律。由于零下40℃酷寒,并且没有热食物提供能量,每天的体能消耗很大,加上要拖着40公斤重的雪橇艰难前行,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按照原定科考计划,科考队所行走的路线是能够见到北极熊的。

  “我们经过的区域,资料统计说北极有3000多头,而人口只有1300人,熊比人多。但我们经过时,一头熊也没见到。”费宣说,原本他们都带着猎枪,以防遭到北极熊袭击时自卫,但失望的是一头北极熊也没有遇到。

  “这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熊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很多北极熊因为无法获得食物,饿死了,或者被迫向北迁徙。早在2004年加拿大科学家就发现,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无冰季延长,饥饿的北极熊因无法获得食物,只好把眼光投向自己的伙伴,开始食用同类,自相残杀。

  经过16天的艰难跋涉,探险队终于到达北极点,随后,直升机把队伍从极点接回到89度的俄罗斯考查站,然后再返回地球最北边的城市唐依尔。此时的费宣不仅身体疲劳,而且脸和手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

  尽管没有遇到北极熊,但途中还是有惊喜。他在途中遇到了北极鹿,这是非常罕见的。“这种鹿个头不大,还没有一头牛犊大,瘦得皮包骨头,说明这里食物很少。北极鹿靠吃苔藓为生,到了冬季,北极鹿用它宽大的脚掌把积雪扒开,从积雪下寻找苔藓吃。但有些年份,积雪太深,或者积雪里形成了坚硬的冰壳,北极鹿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常常由于找不到食物,成批死去,惨不忍睹。

   北极点喝香槟庆祝最爽

  当最后整队到达北极点,通过几个队员带的GPS确定了大家站的地方是纬度90度,经度0度的时候,大家都打开各自国家的国旗插在北极点上,“看着五星红旗飘扬在其中,有一种自豪感,觉得之前再累都值得了。

  最让费宣惊喜的是,同行的队长还从包裹中拿出了香槟酒和高脚杯,大家一起站在地球的顶点,对着苍穹痛饮。“外国人的确有浪漫主义,在那么严酷的环境中徒步,大家尽量减轻行李,必带的东西都不想带,可他竟然不声不响地拖着一大瓶香槟和高脚杯走了那么多天,就为了到终点的时候大家可以开心地庆祝,很感动。”费宣说。

  而此行,费宣最大的目的还是科考。

  “我知道徒步到北极点的过程中,会遇到无数难以预测的困难,但我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挑战自己。这次徒步北极点,不仅仅是一次冒险,更是针对北极的地理、地质、地貌、气候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实地考察之旅。这次我去了极地博物馆和人类最大的籽种基因库,以及由中国政府建设的黄河站。还带回一些新生代的植物化石和煤。

   下一个目标是徒步南极点

  费宣是云南资深地矿工作者,还是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会员,现任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经贸合作发展联合会副主席,曾经参加过多次有影响的探险活动。

  “只要你有梦想,任何事在任何年龄开始都不算晚,谁都可以有梦想。”费宣说,其实早在出发前,自己就深知在北极点徒步的难度,在出发前两周,他每天都负重跑十多公里,并且进行了两周爬雪山的训练。

  他说,很多人到过北极点,但都是乘坐破冰船前往的。与南极点的徒步不同,南极点的徒步是在南极大陆陆地的冰盖上行走;而北极点的徒步路程,是需要徒步者在浮冰上跋涉;没有狗拉雪橇、没有后援,探险者需要自己拖着帐篷、睡袋、食物、装备,露宿在移动的冰块上。并且,长期在冰天雪地行走,还会患上雪盲症。

  尽管已经从北极点归来一个多月了,但他的身体仍未完全恢复,皮肤和手的冻伤仍十分严重。他说,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徒步到南极点。(记者肖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