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记者微信发起爱心救助 共筹款50万元

26.09.2014  11:27

  赵妍昱 (本报资料图 曹雪琴 翻拍)

   东莞时间网讯 85后”女孩赵妍昱,通过微信传播求助信息,两年来,共为求助者筹款50万元。本报在7月21日报道了她的善举。今年,赵妍昱成功当选第二届“东莞十大慈善人物”,也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与很多企业家慷慨捐赠不同,赵妍昱笑称“自己是在掏别人的腰包做善事”。在她看来,用自己的信誉在微信朋友圈中传播求助信息筹款,是一种很私人的行为,也是一种微慈善尝试。

  【救助他人】

  花时间和精力亲力亲为

  在东莞广播电视台当记者的赵妍昱,坦言自己是个“微信控”。自2012年接触微信后,基本保持每天数条信息的发布量。超高人气的她,因此积累了400多名“粉丝”,这为她后来的微信慈善行动奠定了基础。“微信朋友圈,基本都是熟人,又因我发布的信息有图有说明,大家相信并且积极加入到慈善行列。”她说。

  因为她的一条条原创微信,多个受助者改变了处境;其中,8个月大、被烫伤40%身体面积的小韦静,获得13.8万元善款;洗澡时遭遇煤气爆炸、90%皮肤被烧伤的张帝煌,获得23万元善款;散步时遭遇歹徒抢劫,被捅伤无力医治的17岁男孩,获得3.8万元善款……

  因洗澡时遭遇两次煤气爆炸、90%皮肤被烧伤的张帝煌求助媒体时,赵妍昱前去采访,看到的一幕深深地打动了赵妍昱。

  当时,新莞人张帝煌的妻子在安顿好受伤的丈夫后,强忍悲痛的心情坚持去送水。“这两口子开了个送水店,丈夫出事了,妻子没有被吓倒,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整个家,让我非常感动。”赵妍昱见到这位妻子时,她肩上正扛着5加仑的桶装水准备去送水。这位身高仅1.5米多的妻子说,如果不去送水,家里就连饭都吃不上。

  赵妍昱说,她看到了人性的坚强,在遭遇重大突发变故时,坚强的妻子不离不弃,没有被动地等待救助,而是顽强地积极应对。那时,赵妍昱连续写了10条新闻追踪报道此事,同时也在微信上“有图有真相”地呼吁捐助。其中一名响应者吴先生是新加坡华人,他来莞出差偶然看电视得知此事,立即联系记者赵妍昱,并当场捐款1万元。后来,因张帝煌病情恶化,吴先生再次捐款5.5万元。最终,众多好心人为张帝煌筹款23万元。

  赵妍昱告诉记者,九成朋友圈网友都是看到微信后直接联系我,问我如何汇款。一般的,发送求助微信之前,她会与求助人充分沟通,要求互相坦诚。她每天会与受助人联系两次,登记捐款数目。每一天,她都会在微信上公布捐款账目。也有朋友托她捐给受助人的。“哪怕只有100元,我也会当天亲自送到受助人手里,并拍下相片后发送给那位朋友。”她的慈善活动,花的主要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和精力。

  【遵循内心】

  帮人是件愉快的事情

  2009年某个夜晚,赵妍昱在单位写稿。一个陌生电话打来。电话刚接通,妇女哽咽的哭泣声传来,她说自己带着孩子在厚街街头游荡,遭受家暴不敢回家,想死了算了。

  原来,这位妇女与一外籍男子同居,生育一个孩子。这位外籍男子因生意失败,经常毒打她。当晚,她被打惨了,就跑了出来,无路可走。她去了警务室,警务室工作人员建议她找妇联,当地妇联志愿者给了她赵妍昱电话,建议她去找记者。

  已是晚上10点,天又下着大雨。刚来东莞一年的赵妍昱从未去过厚街。但她觉得不去放心不下。在父亲的陪同下,赵妍昱冒雨开车用导航才找到那个地方。她见到了这名女子,好言相劝,当晚找到一家旅馆安顿好这名女子。

  赵妍昱说,周边有些朋友好意劝她,她所做的事已经超出工作范围,也过多参与别人的私生活。但是,赵妍昱说,自己只是遵从内心的需要,帮助别人是件愉快的事情。

  这位85后女孩的慈善行动启蒙于8岁。一次放学时,在公交站看到一位老婆婆在寒风中乞讨,她将校服四个口袋都翻遍了,把所有零用钱都掏给了老婆婆,走到公交站才发现竟连2毛车费也没留。幸好遇上妈妈的同事,代给了车费才能回到家。后来,父母对她的行为非常赞许。

  “当我把所有零花钱都掏光后,心里烦闷感觉一扫而空。整个人轻松多了。”赵妍昱说,多年后回想起来,正是这种帮助别人后获得的内心满足感促使自己一次次去做慈善。她认为,做慈善公益,并非一定要很有钱,关键看是否有心。碰上需要帮助的人,她会尽可能去想办法,帮助别人让她很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