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卡”交作业?家长群里有人吐槽也有人认可

24.10.2016  17:37

微信“打卡”交作业 这样运作更合适

东莞时间网讯 (全媒体记者 覃凤春)作为社交工具的微信如今也被一些学校的老师用作提交“作业”的平台,让学生每天在班级微信群里“打卡”交作业,这种作业形式越来越被老师和家长应用。不过对此,家长老师各有态度,有认可也有吐槽。微信作业到底利弊如何?又该如何用?来听听老师怎么说

微信作业有人认可有人吐槽

每周至少有两天,到了下午5点半后,文女士的手机就开始响个不停,因为在女儿的班级作业群里,当老师布置完作业之后,家长们就开始陆续让孩子交语音或视频作业了。“读拼音、背单词、说活动感受就连数学都能布置语音作业,比如谈谈怎么认识加法。”说起微信作业,文女士的口气中明显有吐槽的意味,据她所说,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作业都在同一个作业群提交,“孩子经常会先听听别的学生说得怎样,但每天内容很多,几十条甚至上百条语音,感觉效率并不高。”她说,自己孩子的性格有点“完美主义”,每次发语音作业之前,都要反复练习多次,完全准备好了再发出来,很耽误时间。

不过对微信作业也有认可的家长,家有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邹先生就认为,微信作业挺好的,家长可以对照老师的示范指引来督查孩子的学习,孩子们发音频作业上群里也方便老师检查及同学之间互相借鉴学习,另外,微信作业很便捷。女儿正在上一年级的家长刘女士也认为,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应该跟得上时代节奏,用微信“打卡”交作业正是这一点的体现。

实况:多适用于低段学龄

采访中,记者发现,几乎用微信交作业的学生都是小学学龄,初高中以上的学段没怎么应用微信打卡交作业。

对此,颜丽琼认为,不管是微信也好还是微课掌上通也好,都是利用互联网的APP应用软件交作业,性质上都是一样的,“这种方式之所以在小学阶段比较常用是因为这样的方式比较适合这个学段的孩子,首先是孩子年龄小,靠记笔记孩子们认识的字没那么多,显然不实际,若是单靠记忆,则不利于复习巩固,微信作业则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督促孩子复习白天所学内容,是有帮助的。高学段的孩子则有一定的自觉性,而且也会记笔记,所以用到微信作业的比较少。”

问题:作业效果有待考量 教师处理作业到很晚

尽管有人吐槽有人认可,微信作业不可避免的存在问题。

“一个群里几十个学生,即便每人每天发一条语音,这对老师而言都是庞大的工作量,而且还都占用的是老师课后的时间。我要是老师,这么多语音,肯定听不过来。”唐女士坦言,对于老师是否会检查所有孩子的微信,她也并不肯定,她说,微信作业有利有弊,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督促孩子每天复习,“群里常常会有作业接龙,不提交语音老师一眼就能看到,虽说没有强制,客观上也有压力和面子问题,时间长了,孩子倒也习惯了每天读一读、练一练。”但唐女士也表示,与一些智能学习软件相比,微信没有作业完成情况的测评功能,孩子虽然每天坚持讲,但发音准确与否,并不好判断,有些学生的发音并不标准,担心孩子的语音也被带歪了。

除了担心孩子的作业效果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老师的工作时间。颜丽琼指出,因为家长工作的原因,同一个班里学生提交微信作业时间也差异很大,这会延长老师的工作时间。比如家长在晚上9点半提交了孩子的语音作业,老师就在群里提醒家长让孩子早点休息,但有人工作忙等原因,仍会有家长晚上10点左右还会提交作业,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变相的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

建议:制定微信交流规则

既然微信作业有利有弊,该如何趋利避害?

颜丽琼认为,微信作业有利有弊,要想避开弊端,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制定微信交流的规则。首先是老师要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平台,将学校的消息告知家长,家长也能及时了解学校的教学安排,尽量避免临时通知家长和学生有作业要求;当然,建议以传统作业形式为主,微信等一些互联网平台为辅,因为传统动手作业的形式更适合学生,学习效果也更好。

其次是老师对微信作业的递交时间应该有明确要求,比如音频作业必须在晚上8点前递交完毕,如此保证教师余留出足够的时间可以批改学生作业,保证微信作业的效果。

此外,在微信作业的内容上,也应该有取舍,一些需要书写的尽量不要在微信上递交,而一些实践性的和阅读性的作业可以在微信上递交。例如,假期老师布置了一个“共读一本书”的作业,学生即时通过语音功能读书,这是很好的互动形式,既加强了家长参与度,也降低了老师的时间空间限制,做到及时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