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微信红利在消失,政商参阅为何能获千万融资?

29.04.2016  17:26

  2016年唱衰微信的声音越来越多,但公众号“政商参阅”获得了1500万投资,这可能是年后曝出的第一个自媒体获投资的消息。

  “政商参阅”作为国内最知名和阅读量最大的财经类微信平台之一,曾获2015年最具影响力新媒体、2016年中国最具影响力财经自媒体50强。

  ▲“政商参阅”创始人,微金科技CEO蒋冬文

  值得一提的是,“政商参阅”创始人、微金科技CEO蒋冬文并无媒体从业经验,他北航工科硕士毕业后,先后在管理咨询公司和清华的EMBA工作,上一份工作是一家风险投资机构的副总裁。“我一向喜欢阅读财经及金融投资类文章书籍,并且特别喜欢跟朋友分享,当了解微信公众平台这个工具后,就想创建一个分享优秀财经文章的公众号,其次,由于平时看了很多投资策划书,喜欢研究商业模式,对任何事物的市场定位都很敏感”,蒋冬文说。

  目前,微金科技旗下的公众号“政商参阅”用户已经超过了96万,公众号“EMBA”拥有50万+顶级高端粉丝。蒋冬文创办了一个针对高端人群的公号矩阵,包括商业汇评、投资家、国学养生网、收藏家、茶道等。

  QA&

  直通社:现在你们有多少个微信号?

  蒋冬文:实际上有二十几个,但是认真做的有17个。

  直通社:除了微信,你们在其他平台有布局吗?

  蒋冬文:都有布局。我们很早入驻了QQ公众平台,目前有5个账号,此外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凤凰、搜狐、腾讯企鹅平台、360等都入驻了;音频方面,目前在跟喜马拉雅谈合作。

  直通社:以“政商参阅”为例,一般一个号安排几个人?

  蒋冬文:政商的话以前有一个主编,两个协助的。但现在我们会安排多个人,现在杭州有近十个人来做原创内容,包括做政商视频的,现在这个团队已经搭建了。其实以前就有人在做原创,但要是不理想,我们就发在小号上,所以政商上看到的原创内容相对少些。

  直通社:以内容编辑为例,你是怎么考核的?

  蒋冬文:内容这块我们还在磨合阶段,编辑还没有全面的考核,最主要的是阅读量,大家对这个有个基本的把握,我们也会用小一点的号做一些基本测试。

  直通社:招聘新人时,你更看重哪方面的素质?

  蒋冬文:首先是希望他有从业经验,虽然不一定做过微信,但一定要做过网络媒体。在传统媒体工作过的人,他的思维模式,包括做标题、内容的方式,跟做网络和微信的不太一样。第二,我看重他的视野,对这个行业了不了解、热不热爱。

  直通社:“政商参阅”起初做时政内容,后面为何转型做财经?

  蒋冬文: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时政和财经内容各占一半。2014年8月8日出台“未经批准的公众账号不得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这样的政策后,我们就不发与时政相关的内容了,转向经济文化类的。我们一天发8篇,关于财经的文章我们会发1到4篇,也会夹杂其他的内容。这种大号要把阅读量做起来,只能靠这样搭配的方法。

  直通社:有人做微信,会重点在一个号上发力,你为何会同时多个号一起做?

  蒋冬文:我是13年8月就注册了十几个号,政商参阅是第11个号。我们是围绕粉丝来做的,这里面最核心的实际上是EMBA,我之前在清华EMBA工作过,有这方面的人群,做这些号是这些人群比较喜欢的东西,比如我们有收藏家,茶道,这些人群比较高端,年龄偏大,都会喜欢这些商业、投资、股票、收藏等方面的东西,我们是以这些人喜欢的东西做了一个矩阵。

专访 | 微信红利在消失,政商参阅为何能获千万融资?

  ▲ 微金科技旗下自媒体矩阵

  直通社:刚开始,你们是怎样增粉的?

  蒋冬文:我们做微信时间较长,把粉丝做起来的,主要还是靠内容。最早我们做订阅号,做了一年多财经早餐的内容,跟冯站长之家差不多;还放了北上广深各大高校经济管理类的讲座,将直接有用的东西给大家看。刚开始我们的原创内容少一些,但转载的内容都是非常优质的。另外我的朋友圈都是搞管理、做投资的,人群很搭,我转发了他们喜欢看。第二,我在朋友圈发现一些好稿子,会第一时间发出来。

  最早在没有阅读数据的时候,我们就这么做的。到了2015年3月我跟大家交流,才开始做互推。

  另外,从2013年5月到现在,我们这个号每天更新,从来没有中断过。

  直通社:如你所说,政商参阅以前原创内容比较少,那你是怎样回避版权问题的?

  蒋冬文:首先,最开始做微信的时候,我们都会标注转载来源。第二,我们也有些半原创,像财经早餐,自己在网上找的免费讲座信息。到了后来大家开始重视版权的时候,我们每篇文章就找作者授权,因为好些作者我都认识,另外我们算是一个高端的品牌,大家都愿意授权。

  另外我们自己也做些原创,但渠道众多,如果做得不是特别好,就不会发在政商参阅大号上,所以政商号上原创内容是最少的。

  直通社:根据你的经验判断,什么样的文章更能获得高阅读量?

  蒋冬文:以财经类微信为例,首先要有热点;第二,微信一天只能发一次,不太适合发第一手新闻,而有深度的分析文章更有长久的流量。深度稿有延续性,可能比较慢地达到十万加,但最终流量比新闻高。第三,还要抓住读者情绪,比如说,找个好的角度反驳热门话题。

  直通社:做微信这么久,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蒋冬文:对所有平台来讲,微信是最公平、最公开的。虽然他的规则在变化,但是它在往好里做。有些规则让我们觉得挺痛苦的,但反过来说,对我们没有背景的人来说是挺公平的事情。如果像其他平台那样推荐的话,需要靠关系。2014年10月份,我们刚去新榜时,有大半年排在新榜第一名,之后被央视财经超过了,这个可能是他们的品牌,另外他们的发送次数比我们多。

  最大的体会嘛,就是每天都有事情做,虽然辛苦,但充实。

  直通社:在没获得投资之前,你们主要的盈利模式是?

  蒋冬文:主要是两种,一是广告,另外一个高端项目的深度合作,这种一般是单价在10万以上,比如清华、北大的EMBA班,澳洲移民,留学,私人飞机等服务类的项目,我们从中获取佣金。我们在商务这一块做得不太好,若果做得好些的话,我们会远远大于实际水平,目前在行业内只能算是中上等水平吧。

  直通社:政商参阅在哪些方面打动了投资方?

  蒋冬文:我们被投资人看中的,一是我们的高端人群的粉丝数量和巨大的流量,二是我们坚持运营了两年多的数千人的投资人和EMBA这样的高端社群,后续想象力空间很大,最重要的是我们目前的团队和我们的平台模式,包括各种知名媒体人,畅销书作家,音频视频领域里极其优秀的合作伙伴。

  直通社:在你看来,什么样的自媒体更能获得投资者青睐?

  蒋冬文:首先,很多人会看团队很强大的原创能力;第二是很垂直的号容易受投资,尤其是做这个号的人刚好在这个行业里从业很多年,有很多资源,能够把这些资源变现的;第三是之前靠营销方式做起来有庞大的流量支撑,但现在正在做原创内容转型的。

  直通社:有人说微信红利期已过,对此你怎么看?

  蒋冬文:我觉得微信红利期早就过了,但微信从盈利、社群方面来说,目前还是最大的一个平台。现在我们也并非完全依靠微信,我们在各大平台也有入驻,而且会根据不同平台的不同用户,发放不同内容。视频音频这方面我们也在做,从趋势来讲,我觉得微信红利期已经过了,但它的竞争今年开真正开始。

  文/ 柳军

  直通社联合羊城晚报数字媒体、21CN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