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雕艺人徐贫生:用微雕刻画出56个民族场景

09.12.2016  13:11

微雕艺人徐贫生。

出生于陶瓷之乡、陶瓷世家的微雕名匠徐贫生,从出生就和泥巴打交道,用自己捏的泥人讲故事。雕塑专业毕业至今25年,尤其是来莞后,徐贫生更是执着于把故事性、人文性、叙事性带入场景微雕艺术的创作。

徐贫生以学者的态度,带着团队历经4年创作的56个民族场景微雕,通过多个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服饰、婚俗等特色,来表现民族精神厚度。作品中的每一处细节都独具民族特色,让人仿佛置身其中。目前该项目已经获得东莞市政府民间博物馆专线规划扶持,同时也纳入全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通过微雕讲述民族故事

“在微雕艺术创作的方向上,我追求把故事性、人文性、叙事性带入场景微雕艺术的创作。”徐贫生表示,具有故事性的微雕,其本身具有文化属性,区别于市场普通的树脂雕刻产品。

徐贫生出生于陶瓷之乡福建德化县一个陶瓷世家,从小就喜欢玩泥巴、捏泥人,并用自己捏的泥人讲故事,很早就对场景雕塑很看重。雕塑专业毕业后又跟当地老艺人胡日巧学了三年雕塑,此后闽粤多地奔波,至今从事雕塑工作25年了。2010年,徐贫生来莞工作,“希望能做成事情,创作出一些能留下来的东西”,其中《客侨喜事》等一系列婚礼场景微雕,就是来莞之初创作的。

“雕塑就是生活,要有故事性。”徐贫生解释说,现在很多雕塑太过于注重技术,而忽视了内容,艺术美有余而故事性不足,普罗大众难以看懂,“而我就想面向大众化,通过雕塑讲故事,向人们普及文化知识。”

微雕艺术还原历史场景

“场景雕塑很多人不愿做,因为工程量大,见效慢。但我愿意去做,我相信稀缺的、费工夫的作品更有可能成为珍品。”徐贫生说,每次创作微雕时,他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历史、民俗资料的搜集和研究。

2013年5月至今,徐贫生带领着他的微雕团队,确认了56个民族文化微雕为创作主题,旨在通过多个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服饰、婚俗等特色,表现民族精神厚度。为了将56个民族文化微雕打造成能“留传下去的艺术精品”,徐贫生不仅像个导演一样布置好场景、设计好故事脚本,更像个一丝不苟的学者一样,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人物的造型、服饰、建筑、习俗研究和表现上。“我们前期花了大量时间研究这些,泡博物馆、找专家,看纪录片和学术性书籍等,为的就是表现原汁原味的民族历史文化,让作品的每一处细节都有史可查、有说服力。

不过,在创作过程中,徐贫生也遇到了很大困难。不管从时间还是空间上看,同一民族习俗或多或少有不一样,会引起不解。比如表现朝鲜族的“牛车迎亲”场景,有妇女露乳装雕塑,这曾让一位朝鲜族同胞异常愤怒,说是在歪曲和丑化其民族。后来徐贫生寄了相关史料过去,对方才明白,以前朝鲜族妇女只有生了男丁才能穿露乳装,并以此为荣,后来日本占领东北后,强行禁止了,这个习俗也消失了。他寄信到东莞表示“自己对本民族认识不够,很惭愧。”

徐贫生介绍,目前56个民族56组场景微雕基本完成,项目已经获得东莞市政府民间博物馆专线规划扶持,同时也纳入全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