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产学研传统上溯工业时代 科研资助成大气候
德国工程院院士Volker Altst?dt、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吴景深 邹长森摄
南方网讯(记者 杨智明)5月24日,珠江科学大讲堂第40期《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开讲,德国工程院院士Volker Altstädt、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吴景深做了主题分享,以及介绍了德国产学研的基本情况。
德国作为创新大国,Volker Altstädt不仅是德国Bayreuth大学 的教授,还是巴伐利亚新材料公司公司的CEO。Volker Altstädt的公司从事技术转移,最主要的任务是和不同的公司进行沟通和技术转移,分享他们的设备,同时互相交流思想,最后形成一个专用网络。在研究和生产中间处于桥梁关系。
“从想法到最后工艺解决方案的落成,最重要的是大学和工业合作伙伴之间有一个支撑的公司,形成桥梁,使得技术得到顺利转化,在这样的机制下,我们完成了从一个科学思想的成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产品研发,最后进入市场完整的过程”,Volker Altstädt说。
Volker Altstädt所在的Bayreuth大学就是一所研发高分子材料的高校;据了解,该校有超过34位教授专注于高分子学科研究,包括高分子的合成、高分子的界面、生物型的高分子、高分子的物理等多领域。Volker Altstädt及其团队主要在环境油耗高分子轻量化材料、高分子泡沫复合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先进材料加工技术这四方面开展应用研究。
同时,作为巴伐利亚创新联盟的成员之一,Volker Altstädt也深刻认识到产学研体系中,科学创新的力量以及所获得支持的重要性。“如果一个科学家有一个非常新奇的想法,可以在德国自然科学基金从事基础技术研究,这就意味着我们会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支持”,Volker Altstädt说。
在德国,研究项目,所获资助的形式也显得多样。不在大学进行的研究,比如,一些著名的研究院,87%的经费从各政府而来的,10%是从工业界来的。Volker Altstädt举例说,巴伐利亚新材料公司着力于工业研发,是产学研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是由巴伐利亚研发委员会支持设立的洲立研究机构。2016年运作费用大概是500万欧元,而2010年到2016年,收到了很多投资,2016年达到1020万欧元的投资,这些经费都是从巴伐利亚洲政府投资的,主要用于吧研究机构、大学和工业界的实践结合起来。
政府为什么投1000万多欧元?Volker Altstädt解释说,是鼓励企业专注于研发,企业自身投资的话风险比较大,洲政府承担了风险,企业就没有多少后顾之忧。
另外,通常情况下,各种各样的联合研究项目是通过研究所大学和工业界联合进行,并得到百分之百的资助。如果以应用研究为主,研究经费大多数从工业界或者是私营机构来;而做基础研究的话,大多数情况是用国家层面或者政府的钱进行资助。据了解,在德国巴伐利亚,有超过50个的资助中心,资助科研项目,并鼓励成立新的公司。同时,也创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确实也不难看到,一直以来,德国政府视企业创新为增加物质财富与增加就业机会为推动力。
德国产学研合作最核心的两大路径是共同合作研发和订单式研发。企业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科研研究,企业承担部分研发支出,就是所谓的“第三方经费”;“第三方经费”的增加是对公共机构科研经费的重要补充。据统计,德国超过半数企业与高校有一定形式的合作,而这个比例在英国约为三分之一,在法国仅四分之一。高校获得的第三方经费在其研发总支出中的比例可达15%,这个比例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
不过,共同合作研发和订单式研发并非德国主要的产学研合作形式,而常见的是企业人员和高校、科研机构人员的非正式联系,这种联系建立在私交的基础上,这种合作形式或许更显得有效率。
相应地,德国企业的成功的秘诀也离不开产学研体系,这种传统可以上溯至工业化时代。也正因此,德国有837家超过200年的企业。
目前,德国提出“高技术战略”,其中包括工业4.0在内的10项规划,涵盖气候与能源、健康与营养、交通、通信和安全五大领域;还包括建设“研究型校园”具体计划,这一项目计划所放出的资助福利,单个项目每年最多可以获得200万欧元的资助,为期可长达15年,非常可观。
编辑: 杨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