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城市化对我们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17.05.2014  08:51


▲研究所、生物城的落户给莱比锡古城带来活力。

  导读:十八大以后,“新型城镇化”渐成舆论追捧的又一个改革热词,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我国未来城镇化路径抉择的广泛讨论。一些学者发现,十八大报告中实际上已经暗含着对城镇化“新型”道路的指引,即:在坚持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基础上,还要更加注重“信息化融合”和“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提到的“集约、智能、低碳、绿色”八个字,被普遍解读成对新型城镇化“新”的释义;李克强总理也一再重申他之前一贯的观点——“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 “城市化是人类组织生产生活最有效的方式,能够集中解决人们健康、教育等许多方面的基本需求,是一种可持续、生态效率极高的发展模式。”德国KSP尤根·恩格尔建筑师事务所柏林办公处主管亚历山大·洛豪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城市化在协调地区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

  19世纪下半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德国经历了巨大的城市化浪潮。20世纪20年代,柏林人口一度高达400万。20世纪90年代,在“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成家生子,很多人搬到城市边缘居住,造成城市人口流失。自2000年开始,德国出现“再城市化浪潮”。100多年来,德国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历程中累积的经验或教训,对今天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基本实现城乡同步发展

  在德国,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全面协调发展、呈现出较强的同质化特征,没有形成超级城市。

  德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四座(柏林、汉堡、慕尼黑、法兰克福)。慕尼黑、法兰克福以及莱茵河谷地区,作为核心城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海德堡、弗赖堡、曼海姆这些中小城市,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当地的中小企业发展良好,为人口就业提供了保障。人们的医疗、教育等基本需求,也可以在本地解决。在这样的中小城市生活,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即使在德国农村,也看不到所谓“落后”的景象。良好的道路和公共交通设施以及汽车的普及,使农村可以方便地与附近城镇连结,既可以获得城市的资源,还能享受优良的生活环境。

  财政政策发挥引导作用

  为了实现地区平衡发展,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调控,以不断缩小各地发展差距。

  两德统一期间,东德经济发展总体落后于西德。这造成了统一后东德人口大量流失,当地经济更加不景气。为了平衡这种发展,联邦政府采取“团结补贴”,收取税率为5%的“团结税”,每年给东部新联邦州提供120亿欧元(约合980.41亿元人民币)的补贴,一直持续至2019年。这笔补贴一方面用于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修建,以提升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形象;另一方面,为入驻的企业提供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东部形成了以莱比锡、德累斯顿、魏玛等各具特色和吸引力的城市。

  各州财政平衡制度也是德国实现地区平衡发展的重要制度。该制度规定,财政收入高的州要通过财政平衡去补贴财政收入低的联邦州。慕尼黑所在的巴伐利亚在六七十年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州,要靠其他州补贴财政。在财政平衡制度政策扶持下,巴伐利亚现在是德国最富有的州,每年反哺其他州的财政也最多。

  注重传承城市文化特色

  不同城市会给人不同的生活感受,每座城市都应有自己的身份和特色。德国很注重传统和文化的发扬,强调城市的身份认同。德国人都有浓厚的乡土情怀。选择在一个地方生活,经济条件不是唯一的考量,成长经历和身份认同,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保持城市文化特色方面,德国也走过弯路,在上世纪50年代也曾出现过对旧城的大规模改造,虽然交通设施等更为现代化,但城市因此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到了七八十年代,这一发展方向出现转变,人们意识到保护文化特色的重要性,德国制定了城市建设补贴法,用于保护部分传统建筑和文化标志,体现了价值的传承。

  大力扶持高校和科研活动也是德国城市化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优惠政策补贴下,东部城市生活成本降低,并形成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吸引年轻人来这里学习生活。有了旺盛的人气,地区才有旺盛的需求;教育科研成果也可以有效转化成企业产品,拉动经济发展。

  不断破解时代发展问题

  当前,德国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近年来德国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目前的状况是,大城市的人口趋于稳定,但农村的人口流失严重。

  在过去60年中,德国一直不断努力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为城市和农村创造同等的生活条件。农村的道路、基础设施和城市里同样好。但随着人口下降,维持这些标准越来越困难。交通、电力、供水系统、学校等基础设施还保持在从前的水平,却要分摊在更少的人头上,一些设备需要更新,需要不少投资。这让地方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

  10年、20年后,德国的小村镇将遇到当地老年人就医和护理难题,因为很多人没有孩子,或者孩子搬到了其他地方居住。德国正在尝试的是流动型解决方案。比如在勃兰登堡州有流动的医生,开车在几个村庄之间给人看病,受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能够给当地人带来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抚慰。

  再城市化同样也提出挑战。除了要盖更多的房子以外,城市交通的发展、居民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很重要,环境问题也格外突出。此外,未来的城市要能够吸引高水平人才,一方面要有好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要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让他们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黄发红 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