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播绿】深圳:生态文化滋养绿色根脉
听一场森林音乐会、跟随自然导赏师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在红树林边近距离观察黑脸琵鹭……在深圳这座节奏超快的国际性都市,人们在自然面前却可以放下压力和竞争,返璞归真,静享自然。
这正是为什么那么多IT工程师、时尚达人和商业精英会在业余时间关注并参与自然教育和绿色文化传播的主要原因。
深圳创森,不仅仅是在最拥挤的城市空间植树播绿,更是在每一个深圳人心中播种下一片森林。
因为,绿满心间,才能滋养根脉,孕育未来。
青少年共绘创森
自然教育蓬勃
当自然教育在全国悄然兴起的时候,深圳的自然教育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2014年1月12日,深圳率先在国内创立首个自然学校——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这是一座自然教育的“黄埔军校”,自开办以来,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已开展教育活动948次,包括志愿教师及义工培训、生态导览及自然教育主题活动,截至今年4月,自然学校教育参与人数已达38616人次,累计培养了300多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已经成为深圳自然教育的中坚力量。
深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同时也在力争打造全国首个自然教育之城。5月28日,深圳依托公园和各类社会公益组织,挂牌成立全省首批13所自然教育中心,目前深圳年均组织自然教育活动1000多次。到2025年前,深圳要建设30-50个自然教育中心,打造5-6个全国有影响力的自然教育团队和2-3本自然教育核心教材。
“鹤”舞九天 梁崇汉摄
物种保护得力
在这片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1000平方公里的海域上,生长着600岁的古树,飞翔着300多种候鸟和留鸟。有灵长动物猕猴称霸的孤岛,有全球唯一一个位于市中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内伶仃福田自然保护区。四季常青的山野,开放着2000多种野花。碧蓝的大亚湾和大鹏湾,繁衍着近80种珊瑚,近千种海鱼,数以万计的物种和我们人类一起生活在小而好的深圳……”这是自然作家南兆旭的著作《深圳自然读本》里描述的深圳和谐自然。这本书列入“最能代表深圳的30件物品”之一,可见和谐自然对于深圳的重要性。
深圳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目前深圳共有4个自然保护区和9个湿地公园,占地1209.85公顷。野外调查和资料记载统计显示,全市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共498种,其中发现新种4种,野生维管植物共2080种。
整个深圳湾、广东内伶仃福田自然保护区与隔海相望的香港米埔湿地一起,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鸟类迁徙中转站和“加油站”,成为全国城市中心自然保护区的典范。与此同时,坝光银叶树湿地公园正在抓紧建设当中,国家级红树林博物馆也在按高标准进行筹建。
深圳市自然教育中心授牌仪式
深圳市第十一届公园文化周莲花山主会场
生态文化繁盛
深圳连续举办11年的“公园文化周”已成为“深圳市民的节日”,累计吸引了4000多万市民参与。试想一下,坐在莲花山公园的草地里,听着钢琴家郎朗正在不远处演奏,是怎样的一种体验?草地音乐节、海岸音乐会以及森林音乐会等这些高格调、高品质的活动每年都有举办,以绿色为主题的生态文化活动贯穿深圳市民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创森以来,深圳加强生态文化设施建设,推进中国红树林博物馆前期工作,启动大鹏半岛区域性生态文化体验综合体的规划;突出文化内涵,弘扬湿地文化、森林文化和海洋文化,开展全方位、高密度、深层次、广辐射的主题宣传;突出打造了公园文化周、森林音乐节、梧桐山毛棉杜鹃节、登高节等深圳特色森林文化品牌;高水平筹办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首届国际森林城市大会、首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黑脸琵鹭自然保育论坛,深圳市的国际绿色声誉显著提升。
以创森为契机,深圳有着更大的绿色追求和生态梦想——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0.92%以上,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380万立方米;新增5个湿地公园,最大限度发挥湿地生态系统效益;建设自然教育学校15处、科普基地200处,基本建成以森林和湿地为载体的全民自然教育系统。
从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志愿者带动,普通公众参与;大地植绿,心中播绿……深圳凝聚起每一个微小的力量,参与创森以及创森延伸出所有绿色行动。这些点滴行动正在夯实深圳的绿色根基,孕育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更加充满希望的绿色未来。
创森主题绘画作品
创森主题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