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促跨越 扬帆远航谱新篇

23.09.2015  18:44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支撑省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东莞理工学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9月22日,东莞市在我校召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动员大会,对省市共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工作进行动员部署。这标志我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工作全面推进。 

        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分别作动员讲话。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通报了东莞理工学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工作进展情况,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计划。拟引进高层次人才代表武哲教授,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张智聪博士分别作了发言。 
      会议由东莞市副市长张科主持,东莞市副市长喻丽君,我校校长李琳,东莞市政府党组成员、松山湖(生态园)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殷焕明,东莞市创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员,各镇街(园区)负责人,省、市级创新团队负责人,市研发平台共建高校代表,市新型研发机构代表,我校合作单位代表及我校师生员工、校友代表等参加动员会。 


        徐建华: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凝聚合力,确保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动员会上,徐建华强调,一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省委省政府对建设高水平大学作出了全面部署,必须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东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作支撑,必须加倍努力、积极作为;东莞市具有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二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各项工作。要着力打造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三要凝聚合力,强化保障,确保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强化保障措施,完善考核评估,统筹协调推进,确保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建设任务层层落实,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罗伟其:提高认识,协同推进,精心组织,采取超常规举措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罗伟其从国家、省、市层面分析了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全体师生员工提高思想认识,深刻理解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战略部署。强化协同推进,采取超常规举措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精心组织实施,全力以赴确保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取得成效。罗伟其希望,学校要按照胡春华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管理,坚持以支撑和服务省、市制造业创新发展为导向、以内涵发展为龙头、以开放与合作为两翼、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以重点平台、重要团队为支撑,着力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切实增强服务实效,确保达到预期建设目标。

        成洪波:凝聚共识,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全面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


          成洪波指出,自胡春华书记7月1日到校调研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要求,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风貌,抢抓机遇,积极行动,全力做好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各项工作。接下来,学校将认真贯彻执行省市共建协议内容,领会落实这次动员大会上徐建华书记、罗伟其厅长讲话精神,深化思想认识,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方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育;深化开放合作,着力健全协同推进高水平建设工作体系。通过超常规的资源投入、超常规的人才集聚和超常规的改革红利释放,使学校实现超常规的提升发展,建设成为工科优势突出、应用特色鲜明、服务成效显著的国内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成为东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为广东建设制造业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

        武哲:落户东莞理工学院是“天时、地利、人和” 

        武哲在发言中表示,东莞正在建设强化科研成果转化的研究院,目标就是要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东莞理工学院也要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核心是结合地方和国家发展的需求,重点突破科研成果和科研资源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这和其团队追求的发展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在东莞市和东莞理工学院的盛情邀请下,其团队落户东莞松山湖、落户东莞理工学院,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通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和工作,其团队都深深地感觉到松山湖是一片学习和工作的乐土,是创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乐土,其团队更加坚定了扎根于此的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将努力工作,争取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智聪:“以前是学校成就了我,现在需要我们来成就学校” 


        张智聪在发言中表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能参与其中让他感到无比的荣耀,同时也感受到沉甸甸的压力。自己将会化压力为动力,或是努力争取在更大的平台发挥所长、有所担当,或是积极配合引进的高水平人才的工作,积极融入新的学科团队,虚心向他们学习,竭尽所能为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以前是学校成就了我,现在需要我们来成就学校,需要我们动手搭建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舞台。”他展望,若干年后再回首时,能很自豪自己不是躺在功劳簿上享受果实的继承者,而是为后人栽花种树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