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快餐“拖后腿”拉低广州餐饮业增幅
大洋网讯 昨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市商务委、广州市商业总会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广州蓝皮书:广州商贸业发展报告(2017)》。其中关于广州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的报告指出,广州市餐饮业持续畅旺,2016年同比增长8.1%,不过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三大洋快餐巨头“拖了后腿”,增长仅1.7%。
总体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居全国第三
报告显示:2016年,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量(8706.49亿元)居北京(11005.08亿元)、上海(10946.57亿元)之后,连续29年列全国主要城市第三位,总体规模比第四位的重庆(7271.35亿元)多1435.14亿元。
作为传统商业中心城市,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同为传统商业中心城市的北京(6.5%)、上海(8.0%)和天津(7.2%),也高于兄弟城市深圳(8.1%);低于重庆(13.2%)、苏州(10.7%)和杭州(10.5%),在八大国内主要城市中居第四位,在五大国家重要中心城市中居第二位。
餐饮业:洋快餐“拖后腿”
报告指出,近年来,广州餐饮业企业转变经营策略,合理运用网上“团购”、赠送现金券等营销手段,加推迎合大众消费的中低端菜品和优惠套餐,快速完成供给调整,特色餐饮、健康餐饮、品质餐饮增势良好,高端食肆降幅收窄或恢复增长,饮食市场整体畅旺。2016年,广州餐饮业零售额1005.80亿元,同比增长8.1%。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发展情况不理想,三大品牌餐费收入合计仅增长1.7%,增速比上年回落3.9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全市餐饮业零售额增速。
刚需:饮食和药品增长强劲
报告显示,2016年,全市“吃类”商品零售额382.45亿元,同比增长13.4%,占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的9.2%。其中,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282.30亿元,同比增长12.5%;饮料类商品零售额49.33亿元,同比增长17.4%;烟酒类商品零售额50.81亿元,同比增长14.9%。
另外,对于健康的追求,以及老龄化的影响,2016年,全市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391.56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改善生活品质类:汽车消费持续升温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能力的增强,汽车、日用品、通讯器材等品质类商品零售额增势良好。2016年,全市汽车类商品零售额1213.22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上年提高8.2个百分点。日用品类商品同样迎来快速增长。2016年全市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189.07亿元,同比增长22.9%。
2016年,作为消费品市场两大传统支柱型商品,服装、油品零售额继续下降。其中,受电商影响,实体店服装零售业务较为惨淡。2016年,广州全市服装类商品零售额417.65亿元,同比下降7.0%。
住宿业:星级酒店经营情况好转
蓝皮书指出,在创新入驻网络营销平台、白天鹅宾馆重新投入运营等因素带动下,2016年广州住宿业零售额75.11亿元,同比增长3.0%,增速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星级酒店经营情况普遍好转。其中,五星级宾馆酒店实现零售额17.16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其他星级宾馆酒店实现零售额12.22亿元,同比下降3.9%,降幅比上年收窄7.5个百分点。但是,受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等因素影响,商务客流增长有限,客房有效需求不足,住宿业零售额增速仍然低位徘徊。
批发业:“网上批发商城”见成效
蓝皮书指出,近年,传统批发市场受“网购”冲击严重,零售业务明显萎缩,全市批发业零售额同比下降。在采取网上批发商城等措施后,取得一定成效。2016年,广州批发业零售额909.30亿元,同比下降2.8%,降幅比前三季度累计收窄0.3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法人企业零售额674.63亿元,同比下降6.5%,降幅比前三季度累计收窄0.5个百分点。
零售业:“电商”总部企业快速扩张
2016年,随着“电商”总部企业的持续快速扩张,广州零售业实现较快发展:全市零售业零售额6716.28亿元,同比增长11.0%,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7.1%,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3个百分点,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92.8%。数据显示,仅京东商城华南总部,就拉动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企业零售额增长2.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个百分点。
建议:加快传统商业转型升级
报告建议,坚持创新发展,持续推动“互联网+”深度融合,全民增强消费发展动能,加快传统商业转型升级,让消费更加便捷、灵活,从供给端助力消费提速,科学引导百货店、大型超市开展网上零售业务。
同时,鼓励天河路、北京路、白云新城等主要商圈商业企业、大型商业综合体提供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式服务,改善产业同质化,提升国际商业中心城市竞争力。
信时记者 蒋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