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万五千里"怎么算出来的?军史专家详解长征细节
(原标题:“二万五千里”怎么算出来的?军史专家详解长征细节)
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权威军史专家详解长征多个细节,帮助人们读懂长征。
“二万五千里”是怎么来的
军事科学院军史专家王建强: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里程不是在地图上测量出来的,更不是凭空编造的,而是有着充分的事实依据的。
“二万五千里”指的是中央红军的行程。在计算红军长征行程时,有几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一是长征途中,红军打的是运动战,频繁迂回穿插、重复走路;二是红军在行军作战中,还要筹款、做群众工作等,这些都需要走路;三是在长征中,特别是长征初期,红军由于缺少地图,走错路的事经常发生。
经过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走得最多的应是担负侦察、作战、掩护、迂回、穿插等任务最多的基层作战部队。
“长征”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军事科学院军史专家翟清华:“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随着红军战略转移的演进逐步提出的。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见的将中央红军的行动称为“长征”的最早文献。
1935年5月,红军总司令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第一次提出了“万里长征”的概念。
如何避免成“石达开第二”
军事科学院军史专家贺斌:抢渡大渡河,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又一次惊心动魄的军事行动。
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败大渡河,3万多太平军在此被清军剿灭。其实,当时中央红军同70多年前的太平军相比,形势更加严峻。然而,为什么中央红军没有重蹈石达开的覆辙?
一是红军战术指挥得当。中央红军吸取了石达开的教训,灵活机动而又快速高效地应对敌情。
二是红军官兵英勇顽强,常常在“死地”得以化险为夷。安顺场距离泸定桥160公里,崎岖的山路盘绕在山腰间,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行走十分困难。红4团先头部队一昼夜疾行240里,然后又组织22位勇士手攀桥栏、脚踩铁索向对岸猛冲猛打,飞夺泸定桥。这样的速度和意志力、战斗力,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三是民族政策深得人心。在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红军穿过彝民区比当年石达开的部队快了8天。正是这宝贵的8天,红军得以摆脱追兵,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此外,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符合民心,国民党军内部的派系矛盾和红军内部的坚强团结等因素也促成红军顺利渡河,而这些都是石达开的太平军所不具备的。因此,大渡河最终成为“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