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人、思家、思国——网络中国节·中秋侧记

27.09.2015  20:18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杯邀明月,对应成三人。”“……月是故乡明”随着《诗词里的中秋》小游戏剧情的推进,来自内蒙古的白领小吴仿佛真的穿越到了古代。古人脍炙人口的咏月诗句,让身在异乡的小吴感受到了久违的思念。“月是故乡明,想家了”。一张通关截图下,小吴留下了这样的朋友圈。与小吴一样,不少网友也在包括小游戏《诗词里的中秋》在内的网络中国节•中秋主题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思念。

这一活动是由国家网信办指导、光明网与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网络中国节系列主题活动中的最新一辑,除了《诗词里的中秋》小游戏,本次活动还包括《网络中国节•中秋》专题、H5炫融特刊《小明带你过中国节•中秋》等一系列互联网文化产品。截至9月24日12时,本次活动专题阅读量已超千万次,炫融特刊的总阅读量达500万余次、小游戏的参与人数已超过1.6万人。

自22日上线以来,网络中国节•中秋主题活动正在网络上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热潮,“思人、思家、思国”的主题引发网友广泛共鸣,越来越多的“思念“故事,已成为今年中秋节网络上的一抹亮色。

来自河南的网友表示:过中秋赏月看“网络中国节·中秋”,让中秋节回归传统本源,今年的团圆饭上,我一定给大家讲讲中秋的风俗和传说。

另一位微博网友说:在老家的母亲最喜欢吃五仁月饼,刚从专题里学了两招五仁月饼怎么做,我今年要回去给她一个惊喜。

此外,本次网络中国节系列主题活动首次延伸到线下,以一场“网络秋晚”为网友呈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9月17日,首届网络中秋晚会的主会场在北京大观园进行了节目录制。录制现场,几位年轻的女性观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她们是获邀来观看节目录制的大学生。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刘小姐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对汉服就有兴趣,获得这样近距离接触中国传统服装的机会,她很开心,在她眼中,汉服的每一处配饰,都是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刘小姐还特别提到了古曲弹唱《红豆》,她表示这种节目形式十分新颖,一方面保留了古香古韵,另一方面也让传统文化“动了”起来,使文化体验更加鲜活。刘小姐说:“希望今后推出更多这样的传统文化节目,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很喜欢!”

古为今用的古诗词鲜活弹唱、古曲今弹的优美古琴演奏、古衣新着的唯美汉服展示、古艺今作的优雅行为艺术,一场将中国古典美融入时代的感官盛宴勾起了不少网友的思念。

正在美国留学的网友“无忧”说:本来都快忘了中秋到了看到“网络秋晚”才想起,不知家乡现在天气如何,好久没回去了。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来自山东的网友在看完“网络秋晚”微 视频 后,留下了一首《十五夜望月》。

光明一知名博主撰文写道:在一个消费主义时代,节日变成消费的狂欢,并不奇怪。然而,过节的方式固然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富,但其背后的文化继承和弘扬,却不应该被冷落和遗忘。

在众多留言中,还有一条特殊的留言,这位老家在湖南某地小乡村的留学生网友用包含汉语拼音在内的语句效仿家乡话,表达了对家乡的强烈思念。

乡韵乡愁是割不断的情感纽带,是抹不去的成长记忆。再没有什么节日比中秋更适合呈现乡村的人文情怀和情感寄托。

未来几天,网络中国节•中秋主题活动将继续依托网络环境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继续传承中华民族的家国情结与文化精神。“互联网+传统文化”,好戏正在上演。

来源: 中国网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