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捎给总书记——回访习近平看望慰问过的家庭
习近平“走亲戚”线路图
开篇词
“亲戚”习近平
有一个人,坚守“以百姓心为心”,每逢新春佳节,总是风尘仆仆,走进百姓家“看真贫”,为脱贫攻坚的庄严承诺谋篇布局。
有一个人,笃定“与人民在一起”,每次视察调研,总要深入基层,与一户户老乡“拉家常”,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殚精竭虑。
这个人,就是百姓心中来自中南海的“亲戚”习近平。
推开一扇扇寻常百姓的家门,用暖心的家常话,问生计、讲政策、说希望,这样的场景,一次又一次拉近了家与国的距离。
在贵州遵义花茂村王治强家,习近平说:“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
在河北张北德胜村徐学海家,习近平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在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伊尔施镇郭永财家,习近平说:“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这些话,就像是跟“自家的亲戚”说的,实在、走心,中南海离老百姓的家并不遥远。
在河北阜平骆驼湾村,年过七旬的唐宗秀说:“总书记来家里,没啥架子,就像亲戚来串门,直接就坐在炕上说话、走进猪圈帮忙喂猪。”
在陕西延安梁家河村,当年的房东刘金莲说:“近平回家时,还是和当年一样,对人还是那么慈平(陕北方言,意为待人亲切,随和)。”
在河北正定塔元庄村,至今遗憾的黄菊梅说:“总书记来家坐坐啥都好,就是我忘了给他倒杯水,就想着他啥时候再来,给他补上。”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已到30多户家庭中“走亲戚”。从雪域高原到黄土高坡,从西北边陲到云贵高原,习近平总书记已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一定要到普通家庭里去串串门、唠唠嗑,成为总书记下基层的“标配”之一。
总书记对人民的真挚情感,来自于他的奋斗实践,来自于他的家风熏陶。
从最基层的大队支部书记到我们党的总书记,有媒体为习近平的为民情怀溯源——习近平的履历中,一是层级全,几乎担任过各个层级的领导职位;二是地域广,从西部到中部到东部,从农村到城市,从落后地方到发达地方。这种丰富的经历,使得他能有机会接触不同的群众,为涵养出浓郁的为民情怀提供了基础。习近平出身于革命家庭,受到严格的家风熏陶。父亲习仲勋曾多次对习近平说:“不管你当多大的官,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真真切切为百姓着想,要联系群众,要平易近人。”
“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在致2017年新年贺词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出了这份极富人情味的牵挂,这是他对人民的长情告白。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懂你、懂我、懂人民,更懂得如何带领一个个小家,向着中国梦砥砺奋进。
回访总书记看望慰问过的家庭,幸福的味道扑面而来。乡亲们想与总书记分享脱贫致富的喜讯,分享乔迁新家的喜悦,分享大路畅通的便捷,分享儿女成长的骄傲,分享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个个幸福的点滴……
“我们跟着您,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是亿万家庭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