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全省第二!华师再捧杯!历史新突破!

31.05.2023  09:37

5月27日至5月28日,第十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中山大学举行。我学子奋勇争先,斩获特等奖12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以团体总分第二捧得“优胜杯”,创历史最佳成绩。

本届大赛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共有来自156所高校的“省-院-校”参赛作品29681件,其中2129件作品参加省赛,省校两级参赛人数近十七万人,经过网络评审,全省135所高校的808件优秀作品同台竞技参加终审决赛。我校共有30个项目获奖,25个项目进入终审决赛,获奖数和进入终审决赛数居全省第二。

我校于2022年7月启动校赛,共2478件作品参加校赛遴选,经过4轮评审,选拔出31件优秀作品参加省赛角逐,30个项目获奖。同时,我校全面做好“学校+学院”备赛保障,累计开展校院两级打磨60余场,项目内部每周打磨数场,为终审决赛的项目团队保驾护航。

开幕式上,我校参赛项目成员代表黄文婧作汇报分享。同时,我校在开幕式现场与阳江市阳东区人民政府签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结对合作框架协议书,为广东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我校《巾帼力量助力乡村振兴》项目作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服务“百千万工程”作品汇编入“挑战杯”展示画册,并在比赛展区现场为嘉宾重点展示。

我校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双创人才培养工作,以创新创业型精英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挑战杯”系列赛事为抓手,为学生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实施我校学生课外科研“卓越英才计划”,建立了“院级立项-校级立项-省级立项”的三级学生课外科研体系。截至目前,全校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累计超过3000项,逾万人次参加了校级课题研究,为“挑战杯”系列竞赛培育了一批优秀项目和优秀团队。

近年,我校在“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屡获佳绩,不断突破。2019年,在第十五届赛事中,我校获8项特等奖,以总分第四捧得“优胜杯” ;2021年,第十六届赛事中,获11项特等奖,以总分第三捧得“优胜杯”;2023年,在第十七届赛事中,我校获12项特等奖,以总分第二捧得“优胜”,为省赛历史最佳成绩。

附:第十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华南师范大学获奖情况

序号

学院

项目名称

团队负责人

团队成员

指导老师

获奖情况

1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奇异传输特性微纳波的调控产生及潜在应用

陈彦儒

唐惠琳、蔡学震、王子瑜、陈德昊、张俊熙、吴海龙、何惺怡、涂直锋、许丹琳

邓冬梅;欧阳世根

特等奖

2

化学学院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OF)三维导离子网络的复合固态电解质的研究

彭泽航

郑思妍、沈芳影、黄雨桐、许欣、梁芷晴、李思茵、雷晨曦、龙欣、马琳媛

郑奇峰

特等奖

3

化学学院

MOF衍生的富含氧空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黄倩红

林晓纯、张誉泽、黄建霖、黄佳婷、彭燕桦、刘伊晴、张碧灏、柯燕飞、彭熹

林晓明;肖信

特等奖

4

化学学院

热刺激响应有机长余辉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张华晴

张乐天、黄梓濠、李树枫、吴施颖、杨清晨、黄特鹏、陈锐泰、张玮纳、郑少雯

许炳佳;石光

特等奖

5

软件学院

SleepHelper——睡眠智能优化

赖舒婷

郑坤升、欧奕婷、汤立仁、吴少婉、黄莹、卢伊虹、吴礼祝

潘家辉;王斐

特等奖

6

教育科学学院

以“”促“”:“双创”教育赋能文科大学生创业就业——基于全国895所高校近8万份问卷的实证调查

黄培蕾

钟雨杏、盛稚晰、曾卓帆、彭一涵、甘瑞琳、邓伙连、曹浩华、黄文婧、周文伟

卓泽林;李海云

特等奖

7

经济与管理学院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制度逻辑 ——基于演化博弈视角的研究

刘予颖

陈淑琳、黄晓晗、张鸾苏、刘禹含、黄文斌、刘力嘉

董佺;蔡想

特等奖

8

历史文化学院

沧浪何处着渔舟?——多维视野下广东海门港渔民生计转型与社会变迁

叶滋

仇洁磊、柯悦彤、李泽薇、韩雨、李子曰、邹雨珂

陈贤波;陈启萍

特等奖

9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数字转型视野下专递课堂服务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好课”的深度调研

丁格莹

傅莉、唐夕人、刘桓秀、吴婉婷、何雨轩、廖林锟、颜京莉、杨浚峰、杨雅萱

胡小勇;黄昌勤;张彦

特等奖

10

地理科学学院

巾帼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直播新业态下乡村女性的创业实践与效应研究——基于粤西15村的调查

黎咏春

黎宇翔、罗宇明、陈泽淇、欧阳茜如、麦卓琳、陈文韬、卢华良、吴奎

买欣;陶伟

特等奖

11

地理科学学院

联网凝心,天下无拐:互联网赋能寻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11省的云端调研

杨小龙

林颖琛、曾雨颖、李悦城、伍杨、刘晓阳、龙思颖、范裕、钟卓淇、李梓瑜

付迎春

特等奖

12

法学院

行政处罚决定公开中知情权与隐私权协调机制研究

舒方正

苏瑶、易丽婷、靳津涛、叶懿、莫应煊

侯巍

特等奖

13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结构化光场调控及应用探索

梁泽弘

石景溢、陈鹤冲、韦权峰、孙一丹、黄敬桓、骆颖君、刘邺进、莫振武、黄海琪

邓冬梅;水玲玲

一等奖

14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基于深度学习的血细胞形态学辅助检验系统

王邦耀

林蕴琪、陈思陶、陈姵安、陈鹏江、吴寒、徐昌洲、苏志豪、李梓岚、陈乐韬

马琼雄;张准

一等奖

15

生物光子学研究院

三维微血管光声混合现实精准手术导航及其系统

王尔祺

潘树、张开鹏、马睿、秦艺宁、王力、童壮壮、柯迪、穆根、陈伟

杨思华;王志阳

一等奖

16

生命科学学院

基于视网膜相关层厚度的阿尔兹海默症预测系统

曾可钦

魏思琦、刘艺、曹宏、莫启南、许遵豪、黄莹莹、苗苗、黄鸿彬、刘家僖、侯智天

朱定局;龙程

一等奖

17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光控可编程防伪油墨及数据加密标签

李佳芹

詹淇、刘若灵、王昊宇、陈宏、贾国慧、彭盛兰、石珂伦、王妍、吴颖

陈家文;水玲玲

一等奖

18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破茧成蝶: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机制探究——以黄龙村数字化转型为例

陈沛莹

郭慧、马浩森、梁露芸、冯灵、胡蕊纤、朱幸赟、林堉彬、涂天天

于刚强

一等奖

19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C-STEAM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何以可能?——基于粤港澳大湾区46所中小学的实践调查

钟超诚

张华俊、尤宏淼、林志航、阿尔曼·几格儿、余敏、陈镘婕、冯瑛琪、刘斯迈、温玉婷

詹泽慧;王丹丹;钟柏昌

一等奖

20

教育科学学院

何以振兴:城镇化进程中的县中塌陷与重生——基于东中西部5省6县的调查

曾晓

周子惠、唐伊斯、靳俊、匡娟、闫赵凌云、庄晓煌、张俏琳、黄咏楠

陈先哲;李海云;余晖

一等奖

21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数字引擎”如何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基于广东省2921村户的调查研究

郑安淇

李欣蔓、廖明欣、郭苇洁、吴雨凡、赵欣怡、赵雅烨、朱遥、郑仪

刘晓伟;王丹丹

一等奖

22

教育科学学院

管好义务教育“钱袋子” 交出优质均衡“新答卷”——基于广东省21市122县区的数据分析

周雅婷

叶培、余佳慧、徐晶、魏池欣、刘缘缘、杨科、郑妍静

吴宏超

二等奖

23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应用

王玉琪

徐冬冬、刘佳言、李固、游权稳、王成允、白文雅、杨莎莎、董鹏宇、耿直

高进伟;姜月;王祯

二等奖

24

环境学院

一种基于CLSTMA模型的污水处理智能监测和优化控制系统

邱燚权

李峻朗、吴凤儿、陈惠珍、范行、覃小洁、何家安、卢思敏、陈姿言

黄明智

二等奖

25

地理科学学院

东江-韩江流域及其典型生态系统水资源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

朱可

李依婷、孔茗、罗洢雯、邱欣彤、戴妙琳、陆晓琪、邓靖琳

臧传富;汪丽娜

二等奖

26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多模态课堂过程性智能反馈系统的开发研究

潘艺丹

陈蔚文、黄晓宁、向秋驰、周星伦、林佳倍、尹韬、陈一中、张家铭、黄昊昱

唐小煜、肖洋、熊建文

三等奖

27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数字化转型为城乡义务教育公平添翼赋能——基于广东21地市 26854份实证数据的分析

周玮

陈浠钒、冼晓晴、谢思琪、邹佳彦、彭诗晴、陈璐、丘梓荧、江楠、刘嘉纯

林晓凡

三等奖

28

音乐学院

基于艺术视角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化调查——以广州“妈祖信俗”为例

余思琪

汤舒夷、周珂晴、刘嘉祺、岑轶轩、刘康乐

王海英、董宸、夏志前

三等奖

29

文学院

虚拟人赋能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研究 ——基于赣粤16村的调研

马婕彤

陈蕾如、周莹、巫佳虹、伍星兴、郭子萱、张窈君、邹子威

林秀丽、陈卫强、周小蓬

三等奖

30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从“放得下”到“接得住”: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条块冲突与消减——以广州市32项卫生执法权事项下放为例

刘淑欣

张亚冰、张菊、刘胜磊、胡志洪、许灿荣、廖明彰、王奕儒、李金珍、颜也幸

颜海娜、于刚强、刘劲宇

三等奖

作者/通讯员:丁旋,林石兰 | 来源:校团委 | 编辑:刘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