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总理在巴西的65小时“双赢”之旅
Premier Li Keqiang visited Brazil, the largest Latin America economy, from May 19 to 20. The following is a reporter's log to wrap up the visit。
从李克强总理在里约下榻的酒店阳台看出去,右手边就是美丽的大西洋海滩,即便在工作日,这里也游人如织。而酒店的左手边是当地著名的科尔科瓦多山,山上盘踞着据称是里约最大的一片贫民窟。
夜幕降临时,海边的景观大道就变成一座海滨停车场。长长的三排红色刹车灯与不远处贫民窟里的万家灯火相映,景象十分壮观。
这是我在里约酒店伏案写稿时,偶然望向窗外瞥到的一幕。这个画面瞬间便打动了我:富饶与贫困并存,而贫困中又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或许就是巴西的现实。
李克强总理对巴西的访问,正值当地经济陷入增长乏力的时候。里约奥运会在即,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却面临融资困难,市政交通状况亟待改善。
反观中国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也在持续加大。东北、河北等一度辉煌的重工业基地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成为富裕产能集中地。大批先进的中国装备和产能也亟待寻找新的市场。
在产能合作这个领域,两个分居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岸、相距18,000多公里的国家找到了双方利益的契合点。
65个小时,2座城市,6场会见,5段致辞,35项协议。这一长串数字或许可以简单概括李克强总理在巴西访问期间的工作。
在中巴产能合作高度契合的需求下,双方领导人越聊越深入。要谈的合作项目太多,后续活动被不断拖后。原本计划只有半小时的小范围会见被延长了几乎一倍时间。紧接着,双方领导人举行了大范围会谈、签字仪式 、见证了美丽山水电站项目视频奠基仪式,并共同会见记者。
几场活动结束后,一位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感叹“累惨了”,活动一场接着一场,密不透风。
因为活动一再延迟,罗塞夫总统为迎接中国总理而举办的午宴直到下午三点才开始,变成了“下午茶”,但李克强与罗塞夫依旧兴致勃勃。午宴结束时,罗塞夫总统没有立刻告别,而是一路陪着李克强,从宴会厅步行走出大楼,将中国总理一直送到了车门口。
在场的一位资深外交官事后说:“这完全超出了外交礼仪的规格,我十多年来从未见过。”
里约是李克强在巴西的第二站,中国装备是这一站的主题词。在里约停留的38个小时里,李克强乘地铁、看展览、坐渡轮,分别与100多名中巴企业家互动交流。捎带手,总理还在试乘里约地铁四号线时,帮助辽宁一家生产盾构机的公司谈妥了一单生意。
一位名叫Casseb的巴西小伙听说我们是中国来的记者,十分激动。他告诉我同事,他的家乡盛产大豆,而中国是主要的进口国。
“中国还要在我们那修一条铁路,连接圣保罗,这样就能把更多的大豆运出去。这是一个双赢局面。”
“双赢”可能是形容中巴合作乃至中国与拉美国家合作最合适的词。
我在赶赴地铁4号线施工现场采访的路上,遭遇了海滨大道严重塞车。隔壁车道的一位本地司机显然是“有备而来”,他索性把报纸摆在方向盘上,方便堵车时随时读报。
里约州交通厅厅长Carlos Osorio说,巴西经济经历了几年飞速发展,汽车保有量急速上升,城市交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要化解这个挑战,最好的办法就是投资市政交通基础设施。中国生产的地铁和渡轮,正对我们的胃口。”
可能正是因为看中了中国总理和他所携带的中国装备将为里约市带来的变化,市长帕伊斯向李克强总理赠送了一把金色的“城市钥匙”。
市长介绍,在此之前,获赠过里约“城市钥匙”的只有巴西前总统卢拉、教皇方济各、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4位客人。
几年以后,中国制造的地铁、渡轮设备可能已经帮助这座城市大大缓解了市政交通状况。那时,如果还有机会来到里约,我想再住一次这家风景优美的酒店。待到傍晚时分,望向大西洋岸边,看那海滨大道通畅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