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教师库拉索支教:教室再小也有传承文化讲坛

07.07.2015  18:32

   [导读]: 阔别家乡1年的黎艺清,在6月30日回到了恩平.她是一位老师.在2013年11月,广东省侨办在省内组织选派一批教师到国外支教,恩平市共有3位老师通过了考核,恩平一中语文教师黎艺清便是3位支教教师其中之一.她在库拉索(荷属)支教了一年,近日,刚刚返回家乡的她,接受了本报记...

  阔别家乡1年的黎艺清,在6月30日回到了恩平。她是一位老师。在2013年11月,广东省侨办在省内组织选派一批教师到国外支教,恩平市共有3位老师通过了考核,恩平一中语文教师黎艺清便是3位支教教师其中之一。她在库拉索(荷属)支教了一年,近日,刚刚返回家乡的她,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分享了她在国外支教的故事。

   异国印象

  2014年9月14日,黎艺清从广州白云机场启程,历经26小时跨越1万6千多公里的辗转跋涉,终于抵达了库拉索国际机场,开始了自己从未尝试过的国外支教生涯。

  面积444平方公里,常驻人口十五万,居住着有超过五十个国籍和民族的外来移民,其中中国侨胞(华侨、华人及其土生后裔)大约为四千至四千五百人……这是黎艺清踏上这片土地之前从书上了解到的库拉索印象。而当她真正走进库拉索,得到的印象更加具象而丰富。

 


  【库拉索岛 威廉斯塔德】

  “库拉索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热!这是一个一年四季都是盛夏的国度,根本就没有四季的概念;这里的风向非常稳定,永远是从同一个方向吹来的;夜晚俯瞰库拉索夜景,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繁星点点;因为常年缺雨,库拉索的草都是黄色的,到处都是像柱子一样硕大的仙人掌;这里有着多彩的建筑,而且许多都是百年历史的建筑,是一个充满荷兰风情的旅游之都;当地的人很热情好客,每次见面都会热情地和你打招呼,身处其间,你很容易被这种生活的热情所打动……”黎艺清兴奋地给记者讲述着她在当地的有趣见闻。这个陌生的国度,给了她前所未有的新鲜异国印象,也给了她前所未有的教学挑战。

   身负重任开始“拼命三郎”式教学

  黎艺清前往任教的库拉索华文学校是一间刚刚创建不久的学校,而她是库拉索第一位从中国外派的外籍教师,也是刚刚创建的华文学校里的唯一一名老师。

  如此特殊的身份让黎艺清从下飞机开始便备受关注和期待。中国驻威廉斯塔德总领事馆领事,库拉索华侨会所主席,华文学校校长,当地三十多位侨领、侨胞及报社记者组成盛大的欢迎团,前往机场迎接该国史上第一位外派中国教师。在众多期待的眼神里,黎艺清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担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我能理解侨胞对我的高度关注,那是因为我是库拉索岛国上首位中国外派教师,因为我是参与当地第一所华文学校筹建的第一位华文教师,更因为这所正在筹建的学校专职教师仅有一名……我意识到使命的艰巨。更意识到在我身后有着何等的信任,这样的经历将是何等的珍贵。”黎艺清说。

  2014年10月4日库拉索华文学校正式开课,掀开了库拉索华文教育的崭新一页。

  学校共有200多名学生,除了两名当地的学生,其他都是华侨子弟。这些学生中,年纪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已经29岁。开学的第一天,黎艺清教学生们最简单的问候语“老师好!”就是这么简单的三个字,大部分学生们基本上都不会说,有的学生还因为说不好当场急哭了。

  “这就是开学时学生们汉语基础的真实写照,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片空白。”黎艺清说。她告诉记者,除了部分学生曾在国内上过学,有一定的汉语基础,能用普通话作简单的日常表达之外。大部分学生土生土长,一直在当地学校就读,学习的是当地的文化,接受的是当地的教育,日常交流中使用的基本是当地的语言Papiamentu(以下简称为Pa文),除了中国血统外,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思想意识与当地人无异。所以这类学生缺乏汉语语境,汉语基础薄弱,仅能听懂家人简单的地方方言,即使是地方方言他们也仅能做到简单地表述,普通话对于他们而言就相当于“外星语”。因此,让学生敢说中文,乐说中文,让学生打好中文基础成了黎艺清教学的首要任务。

  针对当地学生的汉语基础和实际情况,黎艺清慢慢摸索出了一套特别的教学方法。首先,是运用五种语言(Pa文、英文、普通话、粤语、江门五邑方言)同时授课。因为这些学生绝大部份来自广东,而且祖籍五邑地区的人居多。黎艺清决定先用孩子们能听懂、能接受的语言让孩子们明白授课内容。

 


  【黎艺清与学生合影】

  为此,黎艺清开始苦学当地语言Pa文,并将Pa文、英文、粤语及家乡方言和普通话融入课堂教学中。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在当地学生的帮助下,黎艺清将《中文》第一册的12篇主要课文翻译成三语课文(包括中文版、英文版、Pa文版),基本上解决了课堂上“听不懂”的难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终于听懂了课并能在课堂上快速掌握课文要领,从而喜欢上老师的授课。

  此外,黎艺清还开发了“肢体表达与口语表达”相结合的形象教学模式、“辅导—复习—新课—考核—作业”五环式课堂程序、“教师示范—分组演习—考核比赛”三步互动式新课教学模式、“拼命三郎式考核模式”等。让孩子在快乐、轻松、紧张的华文学习中不断进步。

  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们的汉语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得到了当地总统、中国领事馆和广大华人的一致认可。

     海外华人浓浓的思乡思国情

  2015年2月20日,库拉索华侨会所组织举办了一场“华人春节联欢晚会”。这是当地华人近二十年来举办过的最盛大的一场晚会。库拉索总理阿舍斯先生及部分当地政府官员、中国领事馆总领事陈绮曼女士及总领事馆全部成员、库拉索华侨华人等700多人出席了晚会。晚会还被库拉索当地多个电视频道转播。

  黎艺清负责晚会节目编排、舞台组织及晚会主持工作。在晚会上,她倾情献上了一首诗朗诵——《我的母亲》。为了表演好这个节目,黎艺清进行了无数次排练,每一次排练都会情不自禁的流泪。在当晚的朗诵中,虽然黎艺清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读到最后还是止不住哽咽流泪。摩挲的泪眼中,她早已看不清台下观众的反映,只听得现场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也许这就是一个离乡游子的心境吧,离开越远,挂念越深。”黎艺清感触地说。

 

 

  她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故事,在库拉索华侨会所的庭院前方,并排矗立着三支粗壮的旗杆,每年的重要时刻旗杆上方都会飘扬着荷兰王国国旗、库拉索国旗和中国国旗。每年的10月1日早上7:00,都会有一位名为冯朝汉的老侨领,在这里把中国国旗冉冉升起,这种庄严的仪式在他手中已默默坚持了30年。“这种30年的坚守不得不让我由衷地产生敬意。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祖国在侨胞心中的分量,即使是身在异国他乡,祖籍国始终是我们心中永恒的故乡。”黎艺清说。

  异国他乡收获暖暖亲情

  孤身一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支教,黎艺清却并不孤独,因为她在这里收获了暖暖的亲情和满满的感动。

  出国前,在机缘巧合之下,黎艺清认识了68岁的库拉索老华侨邹锦森。邹锦森前不久从库拉索回到恩平常住,得知黎艺清要到库拉索支教后,邹锦森向她讲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技巧,出发前还连同另外两个库拉索老华侨亲自开车送她到广州乘飞机,并嘱咐住在库拉索的妹妹邹艳芳照顾她。

  初到库拉索,因为由于水土不服,黎艺清染上了当地的流行性病毒型感冒——“蚊毒”,一天一夜发高烧,口腔严重溃疡,全身手脚关节处疼痛,全身皮肤上均出现了红疹。这样的病痛让身在异乡、举目无亲的黎艺清第一次感到了无助与孤独。

  得知这一情况后,学校校长黄冠雄迅速放下手中的工作把她送到医院。现年61岁的邹艳芳更主动地把她接到家中,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细心进行照顾。“生病期间,她天天早起煮粥煎药给我喝,还把早餐送到我的床前。十多天后,我病好了,她累瘦了。”黎艺清感动地说。从此,她把邹艳芳当成了自己的妈妈。“还有中国驻库拉索领事馆总领事陈绮曼女士,当地的华侨会所主席容宇庭先生,容振均先生等等……都给了我许多帮助和关怀,在这里衷心感谢他们!”黎艺清说。

  暑假后将开启新一年支教之旅

  6月30日下午5时许,结束了一年的支教后,黎艺清终于回到了阔别一年的家乡。“真的无法形容那种感觉,当汽车驶入恩平境内,我看见的所有一切都是那么亲切,我想念我的家乡,想念我的亲人,想念妈妈煮的菜,恩平焖鹅,电饭煲焖鸡……”黎艺清说。当她回到家,全家上下十多个人早已等候在家门口迎接她。为了为她接风洗尘,她的家婆和妈妈从一大早就开始忙活,煮了一大桌菜,全都是她最喜欢吃的。黎艺清说,那天,她吃出了一种浓浓亲情的味道。

  黎艺清的支教时间为期两年。在暑假过后,8月下旬,她又将踏上前往库拉索支教的旅程。展望新一年的支教生活,黎艺清踌躇满志:“我校虽小,只有一间教室,再小也拥有传承中华文化的讲坛;我校单薄,只有一名老师,但不用担心,我的身后是强大的中国教育,给予我强有力支持的是整个广东教育、江门教育、恩平教育。所以我有勇气以一名中国人民教师的荣誉向大家保证,只要我们的侨胞需要我,我定全力以赴,保质保量地完成我的教育教学任务,争取为培养好华侨华人的子弟做出一名人民教师应有的贡献。

温国辉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
优化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 推进共建粤中国广州政府
广州市委部署干部监督工作
完善干部监督制度机制提高干部监督工作水平 日中国广州政府
温国辉主持召开市政府党组会议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部署做好元旦春节中国广州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