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伦接受专访畅谈建设创新型城市

21.08.2014  16:43
刘悦伦回顾了近两年来佛山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历程,他表示,“创新驱动”确确实实正在成为佛山转型升级的驱动力。

刘悦伦强调了科技、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对佛山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要性。

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驱动,正是佛山近两年来不断推动的核心战略。此前从2013年起,佛山正式迈开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脚步,确立了创新驱动战略。五年百亿元的投入计划,让外界看到了空前的决心:创新驱动已与佛山整体经济走向息息相关。

然而这也是一场难度极高的自我挑战,佛山如何改变创新资源匮乏的环境实现“凤凰涅槃”?近两年时间过去,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佛山这座制造业大市带来了什么?

佛山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展开了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创新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区域创新体系日益成型,我总体感觉比较满意。”日前,就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话题,佛山市委书记刘悦伦接受了南方日报专访。

刘悦伦回顾了近两年来佛山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历程,他表示,“创新驱动”确确实实正在成为佛山转型升级的驱动力。下一阶段,佛山需注意创新发展中的持续性与长期性,“支撑和引领佛山产业实现成功转型,必须坚持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

不久前,刘悦伦曾表示,5年内佛山装备制造业产值将达一万亿。而在国内多个城市,机器人已成为机械装备业中的新热点。在本次专访中,刘悦伦就此进一步解读了佛山在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愿景。他表示,佛山将推动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引导工业机器人产品的应用,着力培育本土工业机器人整机、关键技术及零配件制造产品及服务品牌,争取能较快地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

从今天起,南方日报将围绕近两年来佛山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内容与成果,推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促进产业城市双升级”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创新型城市建设,速度可以再快一点

根据实地巡查等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我感觉近年来佛山在创新的软、硬件环境上都进步明显,特别是社会各界的创新意识和氛围有了很大的提升。

南方日报:对于佛山建设创新型城市近两年来的成绩,您如何评价?

刘悦伦:近两年来,全市上下大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期推进了创新园区、创新平台、创新联盟建设等行动计划,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成效逐步显现,区域创新体系日益成型,我总体感觉比较满意。

要说还有什么不足的话,就是整体推进速度还不够快,特别是在提升创新载体建设、人才团队引进、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方面,速度还可以再快一点,力度再大一点。

南方日报:近年来佛山创新环境方面,变化最大的是哪个方面?

刘悦伦:根据实地巡查等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我感觉近年来佛山在创新的软、硬件环境上都进步明显,特别是社会各界的创新意识和氛围有了很大的提升,例如2013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同比增长了四成多,高技术产品产值从2011年的4615亿元升至2013年的7112亿元。“创新驱动”确确实实正在成为佛山转型升级的内生驱动力。

南方日报: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佛山克服了哪些困难?是否总结过这些变化背后的经验?

刘悦伦:以往,佛山建设创新型城市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创新资源比较匮乏,集中表现在人、财、物等方面。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引进难、留住难;科技投入欠账较多,研发强度长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研发基础薄弱,缺乏大型科研机构。

近两年来,佛山创新环境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创新绩效之所以会如此明显,主要得益于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在顶层设计上,我们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出台了行之有效的规划。其次,我们充分发挥了佛山在改革创新的先发优势,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

佛山还大力推进了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50多所高校、研究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团队和先进技术成果。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大了财政科技投入,市区两级确保每年不少于20亿元、五年不少于100亿元,同时通过科技金融的手段,撬动民间资本,带动企业投资金、上项目、建平台、引团队。

还有就是我们对创新服务环境的优化。我们通过城市升级,提升了创新创业硬件环境。同时通过建设国家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搭建国际合作载体等方式,实现了创新链上的建链、补链、强链。

南方日报:具体到佛山五区,您有何具体的点评?

刘悦伦:目前,各区各有所长各有侧重,也有互补互通,形成了一个“3+2”的架构。顺德创建省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抓手,以国际视野全面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现在创新环境有大为改善,提升了产业竞争力。例如顺德家电走全产业链创新路线,打造出30公里的“设计大道”,非常有创意,成为国内家电产业技术的创新高地。

南海最大的亮点,在于充分发挥国家科技高新区和广东省金融高新区的优势,推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成为广东第一个科技、金融、产业创新融合试验区,并且在吸引高端团队、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成为佛山的龙头,未来还会形成一个加速聚集的效应。禅城结合中心城区的发展需要,全力推进科技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带动了全市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高明和三水整体经济实力、创新资源与其他三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创新型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他们也积极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比如高明重点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三水重点建设合肥工业大学广东研究院等公共创新平台等。

百亿时代”过后

政府、社会科技投入将有增无减

2013年和2014年,全市财政支出和预算安排的资金每年都超过了20亿元。

南方日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佛山从去年起,要在5年内投入财政100亿元,目前实施情况如何?接下来几年中,佛山是否有信心完成这个投入计划?

刘悦伦:去年,我们全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财政资金支出是23.49亿元。而2014年,市、区财政在年初预算中安排了21.92亿元。也就是说,2013年和2014年,全市财政支出和预算安排的资金每年都超过了20亿元。

可以说,佛山在当初确定创新资金投入时,已充分考虑到了财政承受能力。随着佛山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佛山完全能够确保年度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资金需求,更有信心和决心完成预定的投入计划。

南方日报:佛山打算如何用好这100亿元?您对这5年之后的佛山政府科技投入状态有何预判?

刘悦伦:为了能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我们正不断探索创新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创新投入。

比如我们在2013年财政预算中,专项安排了1亿元产业金融发展资金,用于政府设立产业金融引导资金。今年,我们还创新设立佛山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5年内投入总额不低于2亿-3亿元。

最近省科技厅也和市政府签约共建广东省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试验区,成立了佛山市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这也是全省首个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试验区。

在区级层面也有很多创新,例如南海整合了金融、科技、产业扶持资金,设立30亿元的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基金,建立了以政府引导基金等经费更符合市场规律的投入制度。

未来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措施,例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区域集优债券、知识产权投融资、民间金融街等,形成政府引导的、更加多元化投入的新型财政运行体系。

长远来看,未来无论是政府财政还是社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将会有增无减。

下阶段佛山创新须注意长期性

我们发展,人家也在发展,要保证佛山科技不落伍,就要以更快的速度实现长期发展。

南方日报:您曾在广州主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您看来,佛山与广州等其他城市的创新发展路径有何不同,符合佛山现实的创新特色应该是什么?

刘悦伦:佛山经济已经越过了“中等收入陷阱”,现在面对的是“高收入之墙”。而从整个经济大环境来看,低成本要素优势衰减,土地资源紧张、原材料能源价格和用工成本上涨,我们只有靠创新驱动才能成功越“”。

所以说,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佛山必然的战略选择。这是我们首先必须充分认识的。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结合佛山特色选择创新路径的问题。

佛山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较少,这与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的优势无法比拟。因此,我们所需的创新资源,必须通过体制突破和经济激励等手段引进,并成功嫁接。近几年佛山较高端的创新载体和创新人才,很多是借助于这种模式为佛山产业服务的。

另一方面,佛山是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制造业大市,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创新发展必须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型。

也就是说,我们主要应该发挥本土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作用,在各级政府引导下,建立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结合佛山制造业城市的特点,佛山创新发展战略主要定位于建设国家产业技术创新高地、打造国际高端制造业基地。

南方日报:佛山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已走过了初期阶段,您认为下一阶段该项工作应该注意什么?

刘悦伦:我想首先是要注意持续性。发展科学技术不是权宜之计,科技创新的实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阶段性的创新固然可以实现,但要取得最大效益,支撑和引领佛山产业实现成功转型,必须坚持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

二是要注意长期性。现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决定了科技创新的长期性。我们发展,人家也在发展,要保证佛山科技不落伍,就要以更快的速度实现长期发展,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科技、实现创新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南方日报:到明年,预计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哪些领域可能有突破性的进展?

刘悦伦:去年,我们面向海内外引进了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了一批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到明年,这些项目很多进入合同建设期第二年,大部分项目在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方面效果,会逐渐显现。

还有就是科技、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现在佛山科技金融的大环境还欠火候,社会各界对科技金融的内涵认识不足,市场信息不对称,科技金融融合的效果还不明显。针对这一短板,明年我们将在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设施和工具的基础上,建立更强有力的发展机制,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从应用到产业园,佛山将力挺机器人产业

佛山会着力培育本土工业机器人整机、关键技术及零配件制造产品及服务品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

南方日报:您此前提出,5年内佛山装备制造业产值将达一万亿元。目前国内多个地区把工业机器人、智能化装备作为发展机械装备的新方向,对此,佛山是否也将有所动作?

刘悦伦:装备制造业走向智能化、高端化,这是一个大趋势。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所动作。去年,佛山工业机器人产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约7500万元,同比增长超过50%,预计2014年全市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约180亿-200亿元人民币,市场潜力巨大。

在我们本土,也涌现出了一批从事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新秀”,他们的产品被应用在陶瓷、机械装备、金属加工、物流配送等行业。

接下来,我们将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推动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佛山计划重点选择陶瓷卫浴、金属材料加工、家电、电子以及汽车及零配件等传统优势产业,引导企业在制造工艺流程上应用工业机器人产品,带动工业机器人整机、关键技术及零配件的研发生产。

我们希望企业向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以汽车、陶瓷卫浴、家电等行业为重点,实施智能改造,推进生产流程自动化,逐步实现“以机器代替人,以自动化代替流水线”。

南方日报:那么,从机器人产业的角度出发,佛山将作何打算?

刘悦伦:我们将会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鼓励支持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推动产业集聚。不仅如此,佛山将着力培育本土工业机器人整机、关键技术、零配件制造产品以及服务品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

同时,佛山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招商,引进国际知名的机器人企业,逐步打造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还要积极推动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创新。依靠中德工业服务区、佛山高新区这些载体资源,相信能够为机器人产业提供支撑。特别是我们鼓励本土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逐步提高机器人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

统筹:龚晶 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