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代替不了解决之道

07.01.2016  09:36

    在推行“融合”计划的同时,“原住民”的角色不可忽视,他们应该处于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以及享有什么权益,都是有关部门值得考虑的细节。

    报道说,广州启动来穗人员融合计划了。广州计划用5年时间,加快推进来穗人员在文化、经济、政治、生活等领域全方位融入广州社会。而截至2015年底统计数据,广州市共有来穗人员783万,人数已接近本地户籍人口数量。正在推行中的这个计划打算努力实现广大来穗人员“上岗有培训、劳动有合同、子女有教育、生活有改善、政治有参与、维权有渠道、生活有尊严”,有效促进来穗人员“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这是一个很美好但是同时也实现起来并不容易的计划。1600万人口,新的老的有户籍的没户籍的一半对一半,计划推广的难点就摆在那里。

    如果我们再细分一下,在近800万“广大来穗人员”中,很有钱的很有文化的甚至很有能力的都没必要成为你的培训啊改善啊融入啊之类的目标,他们的住房问题劳动合同问题也不用你操心,最实际的只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广州户口,子女也能在广州入学。因此计划中有一个非常刚性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实现符合条件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与当地户籍学生享有同等待遇。其他的先暂时不说,光是这一条我就觉得很难实现。如果有户籍和没户籍的“广州人”的确是一半对一半的话,那么广州必须在四年内增加一倍的学位!学位问题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放开二孩的因素,会变得更加不可想象。说到底,外来人员融入的问题还不是喝不喝早茶、讲不讲广州话这样的事情,而是有限的城市资源与日益增加的城市常住人口之间的尖锐矛盾问题。学位问题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说起人口的自由迁徙,很多人都喜欢举外国的例子。住房,就业,子女入学等等,没有任何限制,换个地方生活真如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人家外国都没有中国这样庞大的人口,更没有中国如此之巨大的城乡差别。广州有很多现实的问题让人在这里生活得很不爽,比如堵车、看病难、入学难等等,说到底,就是城市人口和城市资源的矛盾。如果要缓解这样的不爽,需要政府将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解决,而不仅仅是一个“融合”的情怀可以解决的。正如有志者所言,“融合”计划里所提到的,都是最花钱、最难落实的社会福利,广州率先全面规划户籍和非户籍人员的融合融入、率先探索破解中国超大城市大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题的实际举措,值得褒奖,但更需要一个顶层设计。

    依老夫看来,广州正在热情满怀地推行的这个“来穗人员”融入计划,是一个在非常有限的城市资源的现实中努力争取实现的美好理想。情怀永远代替不了解决之道。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在推行这个计划的同时,“原住民”的角色不可忽视,他们应该在“融合”计划中处于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以及享有什么权益,都是有关部门值得考虑的细节。“融入融合”是美好的,是相安无事、相得益彰,而绝非此消彼长。2020转眼就到,任重而道远。

    陈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