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两位老母亲这样演绎“小爱”和“大爱”
志愿者给汤瑞珍(右)送去慰问品。
常言道:“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母亲用一生精心陪着儿女的成长,从不嫌累、不嫌脏,把所有的爱都献给了子女。而今,一些80后、90后也成为妈妈,渐渐体会到了为人母的不易,细细想来,老一辈们曾经在艰苦的条件下生养则更是不易。今天是母亲节,记者走访了我市两位老母亲,看看她们是怎么过节的?在她们的背后,又有哪些母爱故事?
人物:汤瑞珍 年龄:66岁
照顾患病女儿39年今年志愿者陪过节
母亲节到了,大概很多母亲都不会特别去关注这样一个节日。她们永远幸福着儿女的幸福,痛苦着儿女的痛苦。家住桥东盐仓街的汤瑞珍就用半生时间感受着女儿的痛楚。她原是我市一企业的管理人员,原本也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女儿7岁那年,家中的一场火烧遍了女儿的身体,虽然捡回了性命,但自此却患上了精神障碍和身体残疾。丈夫为了挣钱几乎没空打理家里的事,9年前,丈夫因病去世。汤瑞珍陪着女儿与病魔抗争已39年了。
女儿7岁被烧伤,她多年如一日陪女儿与病魔抗争
汤瑞珍的生活变故始于39年前的一场火。当时7岁的女儿在家里使用炉灶不当,引发了一场火灾,火苗点燃了女儿的衣服和头发以致烧伤了皮肤,也损伤了部分神经。至今,女儿的脸上还有烧伤的痕迹。当年,大面积的烧伤让女儿疼痛不止,从早到晚都哭喊着一个“疼”字。汤瑞珍心里抽抽地疼,却没办法,她恨不得烧伤的是她自己。
女儿被确诊为精神障碍残疾后,汤瑞珍一边上班,一边手把手教女儿自理生活,还四处求医。丈夫心里对她有了责备,经常早出晚归做工,家里的很多事情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9年前,丈夫因病去世。这么多年来,她几乎独自一人陪着女儿与病魔抗争。生活虽苦,但在汤瑞珍的描述中,悲观的情绪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她说:“这么多年都过来了,还怕走不下去吗?”她变卖了不少家当补给家用,靠着微薄的退休金和一些社会救助生活。“女儿患的是精神疾病,她不乱跑不添乱,生活不出岔子就不错了。”
给女儿买各种营养品从不吝啬,自己却省吃俭用
39年来,作为母亲的汤瑞珍没有过过一次母亲节,她自己也没有这个节日概念。不过,今年66岁的汤瑞珍迎来了一个特别的母亲节。市红棉公益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给她送去了食用油、大米、日用品……从志愿者手里接到礼物的汤瑞珍很高兴,她说:“这些礼物都很实用,来得刚刚好。”
记者看到,汤瑞珍的午餐很简单:一碟酸豆角、一份肠粉。“平时,一碗稀饭搭配着咸菜就是一餐。”汤瑞珍每个月有2000多元退休金,还有一些社会救助金,一部分用来支付女儿的医药费,一部分则遵照医嘱给女儿买补充身体营养的食品。维生素片、炖汤药材、水果……汤瑞珍对女儿从来不吝啬,而自己却省吃俭用。
每天夜里,女儿常因为精神亢奋而不愿睡觉,汤瑞珍就陪着女儿给她讲故事、说话。这么多年来,汤瑞珍每天的睡眠时间平均不超过3小时。“睡上两个小时都是奢侈。”谈及母亲节有什么愿望时,汤瑞珍半开玩笑对记者说:“能让我好好睡一觉就心满意足了。”
平时,都是女儿和她说话多,她自己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这个节日,志愿者的上门与之促膝谈心让她备感欣慰。“你们要常来坐坐呀。”志愿者要离去时,汤瑞珍依依不舍地说。
自己住院期间还溜回家给女儿上药做饭
如今,女儿已46岁了,39年来,汤瑞珍全心全意地照顾着女儿的一切,给女儿喂药、在伤疤处敷药,四处打听怎样治疗女儿的病。这两年,汤瑞珍心脏不舒服,并做了支架手术。手术期间,自己病倒无人照顾女儿,成了汤瑞珍最揪心的事。“她的皮肤因为烧伤的缘故需要敷药,但她有精神障碍没办法完全自理生活。”汤瑞珍说。无奈之下,她委托邻里照看女儿,而自己一个人在医院做完了手术。在住院期间,只要每天稍微感觉精神好一些,就溜回家买菜、煮饭,给女儿上药,做完这些她才放心回到医院。
在汤瑞珍家里,64平方米的房子里还养着两只猫和一只小狗,对汤瑞珍来说,它们都是家人。除了悉心照顾女儿,本就省吃俭用的汤瑞珍还从自己仅有的生活费里节省出来买猫粮、狗粮。她说:“今生遇到我的女儿还有这3只小动物其实很不容易。有这几只动物相伴我很开心,所以我也要用最好的方式来对待它们。”
王伟娥(中)和儿女。
人物:王伟娥 年龄:54岁
“接生妈妈”见证村里80后90后出生
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当时惠环共联生产大队(现龙丰街道共联村)唯一的接生员,王伟娥接生了村里许多80后、90后。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村里不少年轻人的“接生妈妈”。这个母亲节,她怎么过呢?
当时是村里唯一接生员,即使摔伤也忍痛接生
王伟娥记得很清楚,1984年她是村里唯一一个被挑选到市妇幼保健院参加接生培训的人。在此之前,共联村还有几个接生员,没多久,这些接生员相继离开,村里只剩下王伟娥一个专业的接生员。在往后的15年里,王伟娥一直是接生孩子这件大事的重要“经手人”。当时,村里几乎每个新生命的降临都要经过她的一双手。
作为村里唯一接生员,王伟娥很忙碌。碰到凌晨分娩的,她立马从床上爬起来,踩自行车到离村委五六公里的地方去接生。“那时候交通可没现在方便,路窄很不好走,遇上了下雨就更麻烦了。”曾有一次,王伟娥就在赶去接生的路上,因为地滑从一个斜坡上摔下了车,即便如此,她也忍着疼痛坚持把接生工作做完。
“无论是接生,还是安抚产妇,都得有一套专业方法。”王伟娥说当年很多产妇只要见到她来,本来很紧张的立刻就安心不少。在那个年代,村里家家户户还没有电话,一旦遇到突发情况,王伟娥都要骑着自行车赶回村委打电话叫车。村里有习俗,每次有人生孩子,如果叫车送到保健院,为了图个吉利,都会给司机封个红包。当时村里有几户贫困户,王伟娥把产妇送上车后,她就自掏腰包封利市,帮助贫困户。
心里装着大爱,帮忙照看孤儿
王伟娥是河源人,上世纪80年代初嫁到了共联村。她回忆道,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为了维持生计,耕田、种菜、当接生员,样样都干。哪怕是十月怀胎,行动不便,她也没停歇过。当了一年接生员后,她的第二个孩子出世。即将临盆时,她为自己把注射器、止血钳、剪刀等器具消毒好,在他人的协助下生下了女儿。由于当时懂接生技术,生女儿时,连接婴儿和母体的脐带还是她亲自动手剪开的。
往后的岁月里,王伟娥不是在田头耕地、挑水种菜,就是给村里产妇接生。有时候,还会碰到长时间分娩的产妇。“为了时刻观察产妇,两三天的时间里都得待在产妇身边,自己家回不去,好在儿女都大一些会照顾自己了。”这么多年来,王伟娥对自己的儿女有些歉疚,也非常感谢孩子们对她工作的理解。
时间迈入了2000年,医疗条件日渐发达,村里人都到保健院和医院生孩子,她也从接生员转为了保健员,平时只是在村里进行产妇随访的工作。接生完最后一批90后孩子,王伟娥开始正式接触起了村里的基层工作,民政、计生、妇联、老龄、工会等她都干过,工作还是一如既往地繁忙。
王伟娥的同事杨女士告诉记者:“基层工作很繁琐,大事小事娥姐都包揽。有时候邻居两夫妻吵架,娥姐都会上门当调解员。”对此,王伟娥很低调,说:“好事不怕多做。”村里有一个孩子,两岁便没有了父母,只和年迈的外婆住在一起。王伟娥对这个孩子很上心,经常让孩子到家里吃饭,还腾出了自家房间让孩子住,在这期间,她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告知做人道理,也鼓励孩子积极阳光。如今,这个孩子已经24岁,也找到了工作,平时两人还常电话来往,王伟娥心里很是欣慰。
每逢节日都收到儿女礼物,女儿生日给母亲写了封感恩信
今年母亲节,王伟娥又收到了儿女的邀请。“儿子、女儿要邀请我去喝个早茶。”王伟娥说话间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每逢节日,儿女都会给王伟娥送上一份节日礼物,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母亲节,她下班回到家,意外地发现桌上摆放着一束她喜欢的鲜花。
上个月,是王伟娥女儿小邱的生日。对小邱来说,这天是妈妈的受难日。为此,小邱特意手写了一封感恩信给母亲。“感恩,十月怀胎给予我生命,感恩,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我成长。岁月偷偷地在你的脸上留下了痕迹,岁月无情,但我对你的爱却是深深地印在我的骨髓里,借着特殊的日子,让我对你说一声:妈妈,我爱你!”王伟娥把这封信拍照存在手机的收藏夹里,没事就拿出来读一读,念一念。字里行间,读着、念着,王伟娥流出了眼泪。
王伟娥是个活跃的人,平时她经常组织村里的姐妹们一起跳舞,一起排练节目参加社区表演。每次表演,老伴、儿女带着孙子、外孙女前来观看,当她的拉拉队是她最开心的事儿。她心里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儿女家庭幸福,也希望自己和老伴能身体健康。她说:“我们两老健健康康的,就是不为儿女们添麻烦,让他们少操心,专注好自己家庭我就放心了。”
他们对母亲说:
从出生开始,喂奶、换尿布、生病时不眠不休照料、教我们生活基本能力、供读书……妈妈的关心和行动永远都不停歇。妈妈好像永不疲倦,就算现在我长大了,妈妈在家里也歇不下来,除了忙碌家务,心里还总是为我在牵挂。其实,妈妈已经渐渐老去,忙了这么多年,她是最辛苦的人。——— 27岁王小姐
之前因为和妈妈针对一些新旧观念的问题起了小争执,后来我顶撞了一句:“妈,你老了。”妈妈回了我一句:“你都长不大我怎么敢老去。”她讲这句话时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想想和父母之间哪有什么对和错,妈妈用她的方式活了快60年了,而我用我的方式活了才20多年,为什么不去体谅父母们的不易呢。从那之后,我没敢和妈妈再吵过一架。 ——— 陈先生
妈妈非常不容易。因为家庭情况特殊,父亲身患疾病,妈妈除了照顾父亲,还挣钱养家,里里外外的家务事全由她一人操持。如今我毕业了,想告诉妈妈,这个家还有我,我也可以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 23岁小王
没有当过父母永远不知道父母的不容易和辛苦。10个月前,我的孩子来到了人间,我开始变成熟了。月子里,我得了乳腺炎,发烧40℃不退,一次又一次。父亲说,妈妈当年生我,很多时候也是这么熬过来的。听了这话,小时候所有的不懂事都涌上心头,这种体会让我很内疚。现在当我看到孩子第一次学会抬头,第一次会翻身、爬行、会发妈妈这个音,我才真正感悟到做母亲的那份心情,母亲的伟大大概就在于此吧。——— 25岁萌萌
文/图(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陈澄
编辑: 谢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