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共有5件作品 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

25.05.2016  17:16

  ▲余小伦(左)和张宏秋讨论创作。

  ▲获得铜奖的《龙形拳》。

  金奖作品《玉塔微澜》。

  近日,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日前落幕的深圳文博会上,我市共有5件作品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我市4位工艺美术师余小伦、张宏秋、苏培敏和骆志平的作品,从来自全国的1606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一金三银一铜的好成绩。其中,余小伦以惠州西湖为题材的陶瓷作品《玉塔微澜》获得金奖,张宏秋的陶瓷作品《高山流水》、苏培敏的猛犸象牙雕《松萌高士图笔筒》和骆志平创作的越南黄花梨《丰收》获银奖。余小伦和张宏秋创作的陶瓷作品《龙形拳》5件获得铜奖。

  耗时一个月,经40多道工序制成

  “想象一个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耀下,乘船在点翠洲,360度环视惠州西湖的夜景。”说起为何创作《玉塔微澜》,惠州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院长余小伦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色。余小伦介绍,他的创作构思来源于苏东坡寓惠时写下的诗:“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惠州西湖八景中的芳华秋艳、孤山苏迹、红棉春醉、花洲话雨、苏堤玩月、西新避暑、玉塔微澜等美景,都能在这件作品上看到。天空中一群仙鹤,寓意祥和惠州。

  这件陶瓷梅瓶作品,余小伦耗时一个月时间、经过40道工序得以完成。先制造出毛坯,再按照构思,把西湖的近中远景通过薄雕雕刻而成。再施以彩绘和高温颜色釉,自己亲手烧制。余小伦说,创作中最难把控的是色彩。在高温下,通过调节窑中空气与火焰的比例,高温颜色釉中的氧化铁、氧化钴和氧化铜等矿物材料会产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不同的颜色。氧化铜也称釉里红,是最难掌控的,是种变化莫测的矿物原料,可以变化出各种颜色。《玉塔微澜》中夜幕下的孤山树木,用的就是釉里红,当时烧出来的色彩令余小伦非常满意。除了色彩难把握外,氧化铁、氧化铜高温颜色釉的流动性很大,涂薄了不会呈现颜色,涂厚了颜色釉又会流下来,需经过多次试验才能把握好分寸。

  余小伦烧制好了这个梅瓶后,还想多做一个。但尝试过很多次,都达不到第一个的效果。

  创新《龙形拳》再获铜奖

  与《玉塔微澜》相比,张宏秋的《高山流水》显得有些朴实,远看还以为是一块泥巴,但这也正是这件作品的魅力所在。细看作品可以发现,苏东坡的衣着、头发及表情栩栩如生。

  这件用写意手法表现苏东坡弹琴时陶醉、潇洒的陶泥作品,是张宏秋反映东坡生活系列作品中最让他满意的一件。张宏秋以苏东坡为题材的作品有十多件,这些苏东坡的形象,多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捏出来后不满意,又重新做,都不知做坏了多少个,终于才有一个是成功的。”这其中的艰辛,只有张宏秋深有体会。

  特别的是,这件作品是用惠州当地的山土和东江沙烧制而成。惠州当地的山土,由于铁含量较高,在经过高温烧制时,颜色比较深。而冒出的铁点缀在“东坡”脸上,让其神态更逼真。使用的东江沙没有经过筛选,其大小不一的沙粒,更显粗犷。这件作品在文博会展出时,吸引了不少观众。

  获得铜奖的《龙形拳》,是余小伦和张宏秋用新的工艺二次创作的新品。原来拳者背后的“”字用甲骨文的龙字所替代,拳者所着衣服为青花瓷,现在每一位拳者衣服的袖子、服饰以及图案都先经过薄雕,再施高温颜色釉烧制而成。拳者的头部、手部和脚部是陶制,身体为瓷制。作品的难度就体现于,烧制陶土和瓷器时,温度的要求并不相同。为了完成这件作品,他们经过多次研究,终于让其能够完整烧制出来。

  创作素材与原料取自本地

  余小伦介绍,这次参赛的作品很多,往届评委专家们都是一天就评完作品,今年评了两天。他也是很迟才得知《玉塔微澜》获得金奖,获奖证书上有13位评委的签名。

  “作为惠州人,我们想让惠州的本土文化被更多人了解和接受。我们的作品不仅创作素材以本地为主,创作原料也尽量选择当地的。”余小伦说,比如这次他们获奖的3件作品,《玉塔微澜》表现的是夜色下惠州西湖的美景;《高山流水》是使用惠州的陶泥、山土和东江沙揉制在一起,经过高温烧制而成;《龙形拳》的原材料中也使用了惠州本地的山土。他希望能借助深圳文博会,把惠州的文化产品宣传出去。也希望惠州能尽快成立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给工艺美术提供发展平台,帮助我市的工艺艺术家创作更好的作品。

  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姚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