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农家书屋叫好不叫座 数字化建设6月落地

17.04.2015  12:34

  惠州市的农家书屋叫好不叫座。 梁维春 摄

  编者按

  ■聚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列报道

  惠州是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市,近年来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上成效显著,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以基层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和建设机制。

  今日起,《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推出“聚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列报道。报道拟调查惠州市各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展现农村人的文化生活现状,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路径。敬请垂注。

  4月13日上午11时,惠城区马安镇新楼小学的放学铃声敲响。四年级的文伟军和同学并没有回家,而是把自行车停在了离学校不到百米的农家书屋门口。离吃饭时间还有一段时间,他可以在这里免费阅览各类书籍,这个书屋成了他每天放学后的“自由天地”。

  如今在惠州,和新楼村一样建起农家书屋的共有1249个行政村(社区),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这项探索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民心工程,通过近7年的发展基本解决了农村“看书难、看报难”的问题。

  记者连日走访了解到,目前惠州农家书屋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已经逐步完善,但也面临着借阅率低、服务管理待提升的问题。作为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市,惠州今年在农家书屋的发展上又有新动作。目前,惠州已投入2300万元建设数字化农家书屋,并探索以镇街为中心的图书流通机制,从而让农家书屋更大地发挥公共服务功用。

  村村有书屋 设施藏书达标

  陈燕波只要一有空闲就会钻进隔壁的农家书屋“充电”,他是新楼村卫生站医生,也是农家书屋管理员。他最近对中医感兴趣,“书屋里医学类书籍不少,学会就可以为村民针灸推拿了。

  新楼村农家书屋属于省级示范点,2013年初搬到文体广场,目前藏书有五六千册,类别涵盖少儿、文学、法律等。书屋干净敞亮,还有两台电脑供村民上网冲浪。

  40岁的陈燕波二十多年前开始从医,近年来,随着村里条件的改善和政策扶持,他的小诊所升级成为村卫生站。“我们这些‘赤脚’医生没受过专业教育,靠的就是自学,以前买书看书要跑到城里,现在这里有很多医学类书籍,方便实用!

  据了解,惠州从2007年起就开始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并把农家书屋工程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工作的重要子项目。2012年,惠州实现了全市农家书屋全覆盖,随着近两年的不断完善,大部分农家书屋硬件设施都已配备,平均藏书上千册。

  目前,全市共建成农家书屋1249家,超额完成省下达的1126家建设任务。其中省扶持700多家,市自建500多家,全市各级自筹建设资金共计1500多万元,基本解决了农民“看书难、看报难”的问题。

  借阅率不高 管理服务待提升

  当起了管理员,陈燕波也泛起了嘀咕。最让他纳闷的是,这么好的读书环境,大多数时间却是冷冷清清。来看书的村民少,陈燕波干脆把开门时间调到下午,而周末也处于“关门歇业”状态。

  “旁边有所小学,小学生下午放学早,会过来看会书,但周末也不来了。”陈燕波说,除了小孩,村里大部分是妇女老人,这类人群不爱看书,有时候,她们跳完广场舞会过来坐一坐,但读书的少之又少。

  记者翻阅登记册看到,最近一次借阅是2014年9月,此后再无借阅记录。因为来看书的不多,陈燕波每天的工作仅是打扫卫生。书屋的角落里还堆放着去年调配下来的2000多本新书,这些书并没开封上架。

  另一个细节也引起了记者注意,登记册上记录极不规范,很多记录并没写明借阅时间、书名,甚至借阅者姓名,上面还有很多乱涂乱画的痕迹。陈燕波说,借阅的人一般都是自己登记,后来,很多小孩在上面乱涂乱画,书屋就不再让小孩借了,只能来看。

  而附近新群村的农家书屋更是处于关门状态。记者看到,书架上沾满灰尘,桌椅和电脑杂乱地摆放着。文体协管员林建说,书屋离村子较远,村民看书不方便。

  马安镇文化站站长李必强说,全镇14个村(社区)都建有农家书屋,但借阅率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工作,留下的多是妇女老人,这部分群体文化水平较低,普遍对读书兴趣不大,另外,不少农家书屋的书籍陈旧,且实用性差,加之管理等问题,导致书屋利用率不高。

  投2300万元实现数字化

  针对农家书屋目前面临的发展瓶颈,惠州开始探索一系列改革措施。2014年,惠州结合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改革工作,在全市启动了农家书屋提升工程。

  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事业科科长王玲介绍,今年将重点推进数字农家书屋的建设,依托市数字图书馆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数字阅读资源库和管理平台,将全市公共阅读服务打包入“”。

  同时,采用“小云端”技术和集群管理平台技术,对数字农家书屋提供阅读终端,配置安装一台网速相当、网络信号能覆盖周边的无限路由器,提供无限阅读条件,实现数字农家书屋与数字图书馆服务并网运行。

  “我们意识到目前农家书屋利用率不高的现实,数字化后村民就能在农家书屋的电脑上,甚至在手机上免费阅读,方便快捷,并且整合了全市的图书资源,村民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书籍。

  王玲表示,目前已投入2300万元来提升农家书屋工程,今年6月已经配备电脑的500多个村(社区)就可以使用服务,到年底,全市农家书屋将全部进入数字化。

  在管理上,目前正在探索建立以乡镇(街)为中心的农家书屋图书流通机制,由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统筹,对辖区农家书屋新增图书与文化站图书室的藏书进行统一采编、调配、管理,根据辖区各村(社区)的人口、布局和实际阅读需求,就新增图书制定年度流通服务计划,配备便于运输的流动书架,在村(社区)农家书屋间实现动态管理。

  “今年每个村将新增500种书籍,届时在镇街文化站统筹下,各村书籍可以互相流动,资源共享,这无形中增加了每个村的图书类别和数量。”王玲说。

  南方日报记者 徐乐乐

  ■记者手记

  提高书屋利用率

  重在管理服务

  惠州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对于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无疑是备受欢迎的民心工程。

  硬件建立起来后,软件也应该跟上。然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农家书屋目前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书籍更新慢,图书不符合村民“口味”,书屋的管理还存在不规范现象,书屋地点离村民较远,开放时间不科学……甚至一些农家书屋干脆关门歇业。

  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实际上就是浪费。这方面,管理服务不仅要跟得上,还得有创新,如加大宣传,创新载体,举办群众喜欢参与的读书活动。

  此外,惠州目前已初步建立起村级文体协管员,以缓解基层文体管理人员缺乏的问题。但这些文体协管员工资低,很多地方每个月只有两三百元,甚至没有,这也难以调动管理人才的积极性。今年,惠州的农家书屋提升工程释放了良好信号,全市农家书屋将进一步提升档次。不过,需要更加注重后期的服务管理,只有硬件、软件同时提升,农家书屋“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才能真正缓解。(徐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