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垃圾焚烧厂选址背后的思考

31.07.2014  20:10

  近日,惠州垃圾焚烧厂选址公布,最终还是选择了龙丰的龙潭底。选址虽确定了,但讨论远没有结束,垃圾焚烧厂选址的背后仍值得思考。

  随着城市的发展,几乎所有中国城市的发展都面临处理垃圾的问题,尤其是在人口聚集的大城市。对于垃圾焚烧,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都有抵制心理,人们虽然认同建立垃圾焚烧厂的必要价值,但也担心垃圾焚烧时产生的废气会对身心健康造成威胁。即使要建立垃圾焚烧厂,那也不应该在“我家附近”,因为离得越近威胁就越大,这就是所谓的“邻避运动”。垃圾焚烧也就成为群体过敏反应的本能姿态。

  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如何平衡

  不能说反对没有道理,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那么没有人同意把垃圾焚烧厂建在“自己的附近”,那么该建到谁家的附近比较好?都希望把垃圾焚烧厂建在“别人的院子里”,那么又有多少个“别人”能同意?每个人都寸步不让,公共利益又如何达成?

  这就是社会运动的复杂性所在:许多时候,个体的理性,可能形成公共的非理;个人的诉求,不一定就是社会的诉求:公共利益的维护,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会损害到部分人的利益,如果在个体与集体的利益之间找不到平衡点,就会造就长久的困局。

  公众跟政府都应互相理解

  不管背后是怎样反对的声音,都应该回到事物本身、回到常识上来。在建立“垃圾焚烧厂”的时候,公众应该看到政府选择垃圾焚烧地址时的无奈,政府也应该看到公众焦虑的初衷。当一些公共利益遭遇部分群体的反对,政府更应该透明公开,确保群众知情权,充分考虑当地人们的焦虑,并建立起一定的利益补偿和平衡机制,尤其是在焚烧垃圾时,确保附近居民正常生活不受影响。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着眼工艺、计划长远的正确决策,政府也要敢于坚持,用于担当,要认识到,满足个人权利的诉求当然重要,捍卫公共利益的责任同样不容推卸,在处理群体事件时,少数服从多数永远是铁律,否则“垃圾焚烧选址”事情永远也不能解决,也就浪费了社会成本和大好的发展机遇。

  在垃圾焚烧厂选址事件上,公民需理性表达诉求,政府更需民主、透明、科学决策,这也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

[阳江]举办学习宪法专题讲座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深入贯彻实施宪法,林业厅
[湛江]举办2018年依法行政专题研究班
为提高湛江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林业厅
[江门]举办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培训班
为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品质提升的水平和质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