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孵化器靠什么孵出“金鸡”?

17.09.2015  11:30
整合服务资源、引进运营团队、提供优质服务,这些才是孵化器建设最重要的事情。“牵牛要牵牛鼻子”,可以说,运营团队就是孵化器的“牛鼻子”,打造一支优秀的运营团队,孵化器和入孵企业的发展就如鱼得水。

  整合服务资源、引进运营团队、提供优质服务,这些才是孵化器建设最重要的事情。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7月的仲恺高新区,几个企业的大楼正在忙着做内部装修,从外面看去,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投入使用,这些正是仲恺区的民营孵化器。按照惠州市的计划,争取全市到2020年,国家级孵化器达到5家,省级孵化器达到5家,市级孵化器达到20家。

  但是,这些孵化器在建成之后如何整合服务资源?如何引进运营团队?如何提供优质服务?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刘光明宝

  惠州国家级孵化器仅为深圳零头

  差距:

  到目前为止,惠州仅有的4家孵化器中,2个国家级的孵化器都在仲恺区。除了惠东和龙门以外,各县区都在发展孵化器,有的是新建大楼,有的是盘活现有厂房和楼宇资源。从属性来看,既有政府投资的,也有民营企业兴建的。从孵化面积来看,已超过30万平方米。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和惠州相邻的深圳市,截止到2014年,已有科技企业孵化载体78家。拥有孵化场地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4000家,毕业企业近2400家。其中,仅国家级孵化器就达到12家。也就是说,惠州的国家级孵化器,仅为深圳的零头。

  在今年7月下旬的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作现场会上,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指出,要调动各方面参与孵化器建设的积极性。省里确定,到2017年全省建成孵化器超过500家,在孵企业超过4万家。

  对比深圳的孵化器发展情况,再对比广东省的建设目标,惠州的差距十分明显。对于这种差距,仲恺区科创中心主任谢铁梦颇为忧虑。孵化器可以为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各种服务资源的支持,如果孵化器太少,或者提供不了优质的服务,要想让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发展起来,是很难的事。

  因此,作为惠州创新发展高地的仲恺高新区在这方面毫不犹豫地快马加鞭,加快孵化器的建设。谢铁梦介绍,除了科创中心和惠南产业园的2个国家级孵化器,东江产业园的孵化器已成为国家级孵化器的培育单位。另外,目前和仲恺区签了共建协议的民营孵化器有10家,“他们自主建设、自主运营,我们来提供指导和政策支持”。同时,还挂牌了9个众创空间。

  惠州市科技局局长邹平生承认,惠州的孵化器发展和创新能力,和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相比,总体上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也反映了惠州对孵化器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政府做服务,其他交给市场

  权责:

  孵化器建好以后,就万事大吉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到仲恺区谈到众创空间时提醒,众创空间是一种新型的孵化器,关键是要整合服务资源,要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邹平生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孵化器关键要看服务和内在质量,要能提供创业辅导,比如辅导上市、资本运营、股权改造,怎么组织生产管理,以及法律、人事、财务、知识产权等等,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个场地给创业者,然后收取租金就完事。

  如何把这些资源和服务整合起来?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政府部门可以为在孵企业的信息发布、交易和合作提供便利,为企业提供定制式的专业服务,促进孵化器之间、孵化器和其他机构之间的交流。比如,通过与省内大学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对入孵企业的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和指导,并与一些重点院校建立技术依托关系,为企业的重点项目进行个性化服务。

  惠州市科技局高新技术与产业科负责人蔡文浩认为,政府部门首先要做好服务工作,这既包括以上说到的在各企业和机构之间的穿针引线、牵线搭桥,以吸引各类服务资源,也包括基础建设的完善,比如修路、建学校、提供人才优惠政策等等,事无巨细,因为所有的服务资源都少不了人这个因素。

  当然,政府不能什么都管,该给市场的要交给市场。蔡文浩认为,一旦孵化器有足够多的入孵企业,服务资源也会愿意过来,有的风投机构甚至会主动找上门来。

  牵住运营团队这个“牛鼻子

  关键:

  要建孵化器,如果提供一个物理承载空间,这是很简单的事情。尤其是众创空间,几百平方米就可以。难的是找到合适的人来运营。

  记者采访仲恺区瑞银昌、同方信息港等几家民营孵化器时,相关负责人表示,迫切需要引进有经验的团队来运营,他们正在各处物色人选,但这项工作并不好做。

  对于这一点,谢铁梦有更直接的感受,“现在政策较好,民营企业很想做孵化器,但是问到他们的时候,真正很懂孵化器的并不多”。

  为此,仲恺区计划成立区孵化协会,把各个孵化器整合起来。今后,协会将组织会员的交流,或者带去其他城市标杆性的孵化器学习,比如北京和深圳的孵化器。“他们目前还是比较难摸到国家在这方面的大形势,把握大政策。那这些就可以由我们来做,至于它对接下来具体怎么运营,收多少租,为企业提供哪些服务,我们不会过多参与。

  业内人士分析,孵化器从业人员作为紧缺型人才,是全国孵化器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具备一支优秀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团队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孵化器成功经营的根本保证。孵化器要发展,必须通过抓团队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孵化器内形成一种良好的创业服务氛围,用集体的智慧为在孵企业排忧解难,形成一个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的激励环境。

  以惠州仲恺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例,它于2010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惠州市最早被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的孵化机构。中心拥有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管理团队,拥有一整套完整的创业文化,全体工作人员都已获得国家认定的孵化器从业人员证书。

  再以仲恺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为例,它即将启动。因为青岛的大学生创业基地走在全国前面,该区与青岛方合作,并组织人员去学习,对方的运营团队很有经验和资源。“如果说合作了两年,他们能够把我们的大学生创业基地的运营体制理顺,到时候我们再接手也不难了。”谢铁梦认为,通过引进团队或者学习交流,都是孵化器打造运营团队的途径。

  “牵牛要牵牛鼻子”,可以说,运营团队就是孵化器的“牛鼻子”,打造一支优秀的运营团队,孵化器和入孵企业的发展就如鱼得水。

  从仲恺区的异地孵化器和海外孵化器的发展,也可窥知运营团队的极端重要性。由于远在北京、美国和德国,该区采取开放式合作的形式,先后通过与厚德创新谷、天使汇、德国恺德、美国教科人文中心、Newtonview,Inc等当地机构合作,组建专业的运作团队,建设异地、海外孵化器,打通仲恺与北京、美国、德国当地的科技、人才、文化等资源交流合作的通道,创造“异地孵化、仲恺加速”的模式。

  与这些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后,仲恺高新区每6个月将通过绩效评价的方式对以上机构进行考核,确保异地、海外孵化器的工作成效。到目前为止,它们已吸引德国无人机、德宝威敏通、卡易科技、贝克瓦特等11家海外项目落户仲恺区,并协助亿纬锂能、三协精密、杰希集团等企业共建海外实验室、海外并购等工作。

  由此可见,除了孵化器的硬件建设之外,政府部门要在孵化器和其他各类机构之间牵线搭桥整合服务资源,孵化器则需引进优秀的运营团队来为入孵企业提供服务。在目前创新氛围尚不够浓厚、孵化器建设奋力追赶的惠州,抓好这些工作应该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