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头版:惠州晋升名城 为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提质”

20.10.2015  21:19
成功摘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牌,绝非惠州保护、承续历史文脉的终点,而恰恰是一个新的起点。

  ●南方日报记者 徐乐乐 王彪 通讯员 刘君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将广东省惠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同意将惠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继去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今年3月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后,惠州再次拿下一块国家级金字招牌。

  这份批复不仅是对惠州5000年文明史、1400多年建城史的认可,对惠州不断完善的历史文化保护机制的“点赞”,也代表了惠州“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取得了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表示,惠州将以此为起点,按照“保护遗产、传承文脉、彰显风貌、体现特色”的思路,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推动人与城和谐发展,将惠州建成一座历史文脉和现代文明相互辉映、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化名城,为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文化自觉融入决策

  全民参与构建多位一体保护体系

  惠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消息甫一传出,就引起惠州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网友“漫步东江”感叹:“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这座城市的梦,是每位市民的梦,‘申名’成功,是多么‘喜大普奔’的事情啊!

  对于惠州来说,这条寻梦之路并不轻松。1991年,惠州成为广东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怀着“留住历史根脉,传承城市精魂”的初心,立足“五位一体”协调发展,2013年,惠州市委、市政府把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纳入总体部署,使“四城同创”上升为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战略目标。此后,制定完善了一批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修缮了一批历史建筑,整治了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了一系列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宣传工作。

  据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麦教猛介绍,《惠州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等一系列保护规划与政策文件,涵盖了名城文化保护的点、线、面,并通过修缮历史建筑,申报和整治历史文化街区,开展历史文化发掘和创建等工作,构建起多位一体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今年,惠州成为省内首批获得地方立法权的城市,《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工作已经启动,这将为惠州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基础。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是一个系统性、长久性工程,只有发挥市民主体作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能“历久弥新”。

  正是在这一思路下,当重修东坡祠设计方案在网上公示时,6000多网民第一时间回帖支持;当金带街、北门直街等一些老宅整治修葺时,一些老宅的后人自掏腰包,成为文化遗产的“守门人”;当一场场文化研讨会举行时,一些惠州学者发出了本土文化的最强音……如今,惠州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一场全民自觉的行动。

   名城禀赋历史垂青

  留存千处文物 即将重建东坡祠

  位于惠州市博罗县的罗浮山朱明洞洗药池旁,矗立着一块“青蒿治疟之源”的石碑。今年国庆黄金周,不少游客纷纷来此合影留念。

  原来,罗浮山曾是东晋道家代表人物葛洪著《肘后备急方》的地方,书中“绞取汁”的青蒿用药方法,让药学家屠呦呦深受启发,她从青蒿素中获得了治疗疟疾的全新结构,并因此荣获2015年诺贝尔奖。

  文化在历史中生生不息,历史在文化中不断超越。保护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在这里得到新的例证。

  史料记载,惠州地区历史悠久,新石器中晚期已有先民在东江流域繁衍生息。此后,惠州历经先秦缚娄古国、秦汉博罗古城、隋唐循州府城、宋元惠州名城、明清岭东雄郡、近代革命摇篮、改革开放前沿的历史变迁,成为岭南地区文明的重要传承之地。

  正如国务院批复文件中所说:惠州市历史悠久,遗存丰富,文化多元,底蕴深厚,城区传统格局和风貌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些价值的发掘,首要在于对历史的惦记和尊重。惠州还将举办第六届东坡文化节,备受关注的东坡祠重建也即将动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寓惠两年八个月,期间创作580多篇件作品,东新桥、西新桥、朝云墓、东坡井和苏堤等已成为永久性物化景点。

  苏东坡谪贬惠州时,“一街挑两城”中的“一街”也即水东街刚建不久,东江、西枝江和西湖环绕而成的“半城山色半城湖”古城格局也已初步形成。此后的惠州,虽历经时代变迁,依旧保存了大量完好且密集分布的历史遗存,现已公布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000余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98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5条,以及众多的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历史名人等宝贵历史文化资源。

   文化承续放眼未来

  “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步入新起点

  国务院在批复中要求广东省和惠州市要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

  申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座现代城市须由社会功能、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三个维度构成,惠州近年来大力致力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是要为城市发展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人与城、历史和现实的和谐发展。

  成功摘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牌,绝非惠州保护、承续历史文脉的终点,而恰恰是一个新的起点。重修的东坡祠景区内,东坡亭粮仓正筹划建设为文化创客空间,成为集建筑空间、当代艺术、文化产业、历史文脉、城市生活环境有机结合的文化综合体;今天的罗浮山,除了已获得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百草油制作技艺之外,正在筹划培育金线莲、石斛、青蒿等更多知名中草药,欲在景区内恢复历史上“洞天药市”的奇观盛景,并致力于开发中草药文化、“非遗”资源及相关产业。这些都是依托历史文化资源谋求新发展的现代路径。

  陈奕威说,“申名”成功不仅仅是拿牌子、得荣誉,更重要的是以此为抓手、为起点,传承好城市的历史文脉,不断提升城市品位、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增强群众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幸福感,真正实现创建为民。

  历史不只是一门学科、一种积淀,文化也不仅是一个事业、一个产业,两者都以自己的方式全方位地滋养着这个城市,吸引、影响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扩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激发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自觉性、主动性,也必然能给惠州当下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提供智力支撑和文化支持。